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协同机制探索和临床试验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o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特点为无效造血、血细胞减少,高危MDS会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基因组高度甲基化是MDS的一个重要特征,基因甲基化程度也明显影响MDS患者预后,因此MDS被认为是一种表观遗传疾病。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和修订版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可以将MDS分为较低危组(lower risk,LR)和较高危组(higher risk,HR)。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推荐HR-MDS患者采去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agents,HMA)作为一线治疗,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DAC单药治疗MDS患者的总反应率约33%-55.4%,疗效持续时间只有6-24个月。有研究将HMA与靶向药物(如BCL-2抑制剂、TP53突变调节剂APR-246、CD47单克隆抗体IBI188等)联合应用于MDS患者,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HMA+X”的治疗策略有望使MDS患者获益,因此需要更多来自基础和临床的深入探索。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是维生素A的一种活性代谢产物,在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和胚胎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ATRA广泛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患者,通过靶向PML-RARα融合蛋白,促进APL患者的早幼粒细胞向终末阶段分化,将APL从高度致死性疾病转变为高度可治愈性疾病。鉴于ATRA在APL患者中的成功应用,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拓展ATRA在非APL的髓系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价值。根据Schlenk等发表在Leukemia的研究报道,ICE(伊达比星,阿糖胞苷和依托泊苷)方案的基础上联合ATRA可以提高老年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 rate,CRR),延长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一项临床研究显示,联合使用DAC和ATRA可以使MDS患者和不适合进行强化疗的老年AML患者获益。除此之外,有研究将DAC和ATRA以单药或联合的形式分别作用于AML细胞系中,发现体外联合用药可以协同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然而,DAC和ATRA发挥协同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研究目的明确DAC联合ATRA对MDS细胞活力和凋亡水平的影响,并探索联合用药协同增强细胞杀伤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在动物模型上分析小鼠肿瘤负荷和生存时间,进一步验证两药的协同作用。开展地西他滨联合维A酸片治疗MDS-原始细胞增多型(excess blast,EB)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通过分析临床试验中期单中心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DAC联合ATRA治疗MDS-E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以MDS细胞株MDS-L和MDS转白血病细胞株MOLM-13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DAC联合ATRA对MDS细胞活力和凋亡水平的作用。利用MTS法通过酶标仪检测细胞活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比例和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idasespecies,mitoROS)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Western blot和q-PCR 检测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uclearfactor E2relatedfactor2,Nrf2)通路活化情况;利用慢病毒转染构建维甲酸受体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RARα)shRNA的细胞株,并利用Western blot和q-PCR确定RARα敲低是否成功;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Nrf2和RARα的关系。(2)体内实验以 NOD-PrkdcscidIL2rgtm1/Bcgen(B-NDG)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尾静脉注射MOLM-13-luciferase细胞构建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将构建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安慰剂、DAC、ATRA、DAC联合ATRA进行治疗。定期通过荧光成像仪检测肿瘤负荷。待小鼠双下肢瘫痪时处死,记录并比较不同处理组的生存时间。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and Eosin,HE)染色检测小鼠脾脏中MOLM-13-luciferase细胞浸润情况。(3)通过分析单中心接受DAC单药方案和DAC联合ATRA方案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比较组间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1)DAC联合ATRA协同抑制细胞活力并促进细胞凋亡与各自单药相比,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抑制MDS-L和MOLM-13细胞系以及MDS和AML患者原代细胞的活力。除此之外,DAC联合ATRA提高了 MDS-L和MOLM-13的Cleaved Caspase 3和Cleaved PARP表达水平,表明两药联合显著增强了细凋亡水平。通过MOLM-13-luciferase的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发现,DAC联合ATRA显著降低小鼠体内肿瘤负荷,延长小鼠生存时间,并减轻小鼠脾脏的恶性细胞浸润。(2)DAC单药通过活化Nrf2抗氧化通路引起DAC耐药DAC单药处理使细胞浆中Nrf2入核活化,促进下游基因NQO1和DUSP1等转录激活,通过抑制mitoROS水平等途径导致DAC耐药。(3)DAC联合ATRA通过抑制Nrf2活化提高凋亡水平从而逆转耐药DAC联合ATRA处理后,Nrf2下游抗氧化基因表达下调,引起胞内mitoROS水平升高,从而提高细胞凋亡比例。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预处理可以通过清除ROS逆转药物引起的凋亡,表明凋亡依赖于mitoROS的产生。(4)ATRA通过活化RARα-Nrf2复合体抑制Nrf2通路不论是DAC单药还是DAC联合ATRA处理的细胞中均存在RARα-Nrf2复合体。不同的是,DAC联合ATRA处理MDS细胞中,复合体结合的HDAC1减少,表明RARα-Nrf2复合体被ATRA激活,由此抑制Nrf2通路活化。(5)DAC和ATRA联合用药提高患者的总体反应率,同时未增加血液学不良反应高危MD S患者接受DAC和ATRA联合治疗后的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76.67%,显著高于单药组患者的55.17%(P=0.014)。单药和联合组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结果表明联合用药提高患者疗效的同时并未增加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非血液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肺炎、ALT升高、AST升高、TBil升高、Cr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恶心、腹泻、腹痛、头痛、皮肤干燥、骨痛、斑丘疹、唇炎、口腔粘膜炎,发现联合组头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2),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课题首先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DAC联合ATRA在MDS中具有协同抑制细胞活力和促进凋亡的作用。继而,我们对协同效应背后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RARα-Nrf2复合体在地西他滨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ATRA活化该复合体可以抑制Nrf2通路,提高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增强ROS依赖的凋亡,达到逆转耐药的目的。临床试验中期结果表明:DAC和ATRA联合用药显著提高总体反应率的同时并未增加血液学不良反应。靶向Nrf2信号通路的治疗与标准去甲基化治疗的结合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将为高危MD S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中国是肝病大国,遭受肝病困扰的患者数量庞大,目前肝移植术(LT)已经成为公认唯一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策略。随着肝脏移植技术和策略的显著发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并且受者的长期存活率有了显着提高。然而,由于LT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在过去十年中,边缘供体肝的使用明显增加。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移植物质量下降和移植后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这其中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就是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EAD
学位
第一部分全球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视力损伤负担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背景与目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DR的患病率逐年增长,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故本研究旨在从年份、年龄、性别、地区等方面评估DR在全球导致的视力损伤负担的分布情况及
学位
背景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是卵母细胞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从而导致生育力下降,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微小RNA(micro RNA,miRNA)参与卵巢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如卵泡的形成和闭锁、颗粒细胞的功能、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以及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等。但miRNA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鉴定卵
学位
研究背景:肝移植是治疗局灶性肝细胞癌的最有效手术手段。尽管如此,约20%-57.8%的肝癌肝移植受者在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转移,且出现肿瘤复发的肝癌肝移植受者中位生存期仅10.6-12.2个月。早期,准确的预测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是后续开展个体化抗肿瘤治疗,提升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关键。目前现存的肝癌肝移植肿瘤复发预测指标以肿瘤学特征为主,包括肿瘤个数,肿瘤尺寸,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甲胎蛋白(AFP)
学位
背景:肿瘤靶向疗法在近30年内获得了十分快速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中存在的耐药问题也日趋显著。溶酶体近年来被报道广泛参与多种分子靶向药物(EGFR抑制剂、VEGFR抑制剂等)的耐药性形成过程。前期研究我们已发现Gefitinib、AZD9291等碱性EGFR TKIs,会造成对自噬溶酶体的功能性阻断和促癌蛋白p62的积累,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对Gefitinib、AZD9291等EGF
学位
目的: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从动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图像中自动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渗漏点。方法:从262例患者的291只眼(137只右眼,154只左眼)的291个FFA序列中提取2104张FFA图像。采用门控注意力网络(Attention-ga
学位
微生物天然产物,特别是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是临床药物的重要来源。真菌含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强大的合成天然产物的遗传潜力。但大多数基因簇在实验室条件下是沉默的。部分丝状真菌富含丰富的天然产物合成前体和元件,可以开发为天然产物异源高效合成的细胞工厂。因此我们可以构建优良的真菌细胞工厂和采用多元化的高效激活策略来开发这些重要的基因簇资源。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真菌基因组序列被
学位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和肺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随着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药研发技术的进步,结直肠癌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靶向药物已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由于结直肠癌的高度异质性,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现有的靶向治疗中获益,且随着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靶向治疗的原发和继发耐药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晚期结直肠癌三线及后线治疗可选择的药物非常有限
学位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发病突然,常常导致死亡,但是缺少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既往动物实验发现,口服益生菌和抗生素干预都可以减轻药物引起肝损伤,提示肠道菌群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组学的方法研究肠道菌群干预对ALF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通过不同的方法干预肠道菌群(包括抗生素清除肠道细菌、葡
学位
研究背景:白血病细胞逃逸机体的免疫杀伤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融合基因或基因突变除了导致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异常以外,同时还赋予白血病细胞免疫逃逸特性。此外,尽管随着越来越多新药和靶向药物的问世,现代化疗可以使大部分AM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但复发率高仍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同时白血病复发也是A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首要原因。白血病复发涉及多个环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