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众多国家的文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后现代小说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文学手法和反文学主题让许多读者为之一惊。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品的译入,引起了我国读者的极大兴趣,相当一部分当代作家也受其影响,积极从事小说语言和形式的改革。这种语言形式、创作手法以及文化内蕴都有别于传统的小说,同时也向翻译家们提出了挑战。后现代小说以“语言”为中心,在消解了“现实”的真实性后,用语言制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性加强,需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进行新的语言、认知构架的重建。其语言的不确定性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接受美学以诠释学和现象学为基础,强调译者和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姚斯基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所探讨的“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以及伊瑟尔受英伽登现象学影响下所提出的“未定点”、“空白”和“召唤结构”等概念,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 本文旨在尝试把接受美学应用到当代后现代主义小说翻译的研究中,证明其可行性,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本文先讨论了接受美学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内在联系,然后选取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以及它的两个中文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读者地位、期待视野、未定点等角度,对两个译本中关于原作的风格特征(即丰富的文化内涵、多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形式)的重现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位译者在重现文化内涵时会受到自身期待视野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双重影响;在重现语言风格时为了使译语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尝试还原原作的语言风格,但是因为语言间的差异及其他影响,语言风格的重现不太理想;在重现叙事结构和形式时,译者基本遵循了原作的特点,这有利于译语读者体会原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在分析了以上内容后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供翻译实践参考。本文的目的不是评断两种译本孰优孰劣,而是希望对以后当代后现代主义小说翻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