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重要经典之一,《道德经》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书籍。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范围,扩展到了西方国家,并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之前对于《道德经》译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直译与意译之争,或只是指出哪个译本何处翻译得正确,何处又出现了错误,极少考虑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选取《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即亚瑟.韦利、许渊冲、辜正坤的译本,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比较不同译本对《道德经》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 本文作者在研究中以阐释学、接受美学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的理论依据,论述了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到处都能得到体现。并详细地从译者个人对原文和脚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语言解释和理解能力,翻译的策略,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论述了三个《道德经》译本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本文作者并未对各个译本的得失进行评估,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其差异性的原因,并挖掘在此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在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译者主体性是独立存在的。应该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将其忽视。当更好的认识并考虑这个问题,才可能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