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化解“三农”问题、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本文研究了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阐释了新型农民与传统的农民不同,新型农民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科技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农民。本文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对农民素质现状及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了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卫生因素、教育因素、产业因素和地域因素六个方面进行了剖析。论文还分析了国外农民培训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情况的研究,总结和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对我国新型农民的培育是有所启示的。论文创新点在于对当前农民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新型农民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途径和对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农村教育、繁荣农村各项文化事业,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成人教育,培育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加强经营素质培训,培育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