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莎戏剧反复修辞格比较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被誉为东西方戏剧的“双子星”,两人的戏剧作品自问世以来便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演不衰,享誉世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丰富而生动的修辞语言经过两位戏剧大师精心设计与安排,反映出剧作家深邃的戏剧美学思想。反复修辞是汤莎戏剧中使用频繁、让人印象深刻的修辞格,非常适合作为探索汤莎戏剧语言奥秘的切入点。本研究以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奥赛罗》中的反复修辞为主要语料,对比分析汤莎戏剧反复修辞的表现形式及其语言特点,阐述反复辞格的戏剧修辞效果及其背后的修辞心理动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汉英对比角度,描写、归纳汤莎戏剧反复修辞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其原因;其次,从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两个层面描写分析反复辞格的修辞效果;最后,从修辞心理学角度阐释反复修辞格及其修辞效果产生的心理机制。
  研究发现:第一,汤莎戏剧中的反复修辞均可基于三种不同的语法层级单位(单词、短语或词组、句子)构成“连续的反复”和“间隔的反复”两种基本格式,但二者在不同层次上的使用频率却有不同。总的来说,汤显祖戏剧在短语或词组层面的反复修辞频率更高,而莎士比亚戏剧在词语层面的反复修辞更为频繁且灵活。由于汉语和英语语言结构和形态上的差异,汤莎戏剧反复修辞还出现了各自特有的类型。如汤显祖戏曲中“叠字”反复(字的层面)和“结构式反复”(词组层面),是汉语反复修辞的特有方式,表现出汉语单音的特征以及汉民族整体性思维特性;而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其特有的反复修辞类型包括“小品词反复”和“同源反复”,主要表现为在单词层面上的间隔反复,英语语法结构特征和构词方式造就了这种汉语所没有的反复形式。
  第二,反复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在戏剧作品中可以产生特殊的戏剧修辞效果。通过对比发现,汤莎戏剧反复辞格的修辞效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表现在美学感染效果、情感效果以及戏剧主题效果三个方面,而且这些反复修辞效果的达成得益于修辞主体(言语表达)、修辞受体(言语接受)以及修辞技巧三者之间共同的作用。
  第三,修辞效果源于一定的修辞目的。从修辞心理学视角,反复修辞及其修辞效果的产生主要基础“注意强化”这一心理机制。中英语言修辞均借助反复修辞这一表达方式,反映出人类共同的一种修辞心理倾向。
  本研究融合修辞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对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反复修辞格展开系统对比研究,体现了修辞学与其他外部学科的互动与交融,希望能对汤莎戏剧语言修辞研究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2020年,自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各媒体对其的报道成为了各方构建中国形象的主要载体,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集中于新冠肺炎涉华新闻报道的话语策略分析、话语权、身份建构等方面。  本研究采取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美国有线媒体CNN在新冠肺炎疫情涉华报道呈现的中国形象,并试图解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影响。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美国有线媒体CNN官方网站与中国新冠肺炎疫情
学位
中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提升,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他国的新闻媒体如何呈现中国形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印度尼西亚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其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不容忽视。本研究聚焦印尼媒体,具体以印尼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雅加达邮报》为例,探究该报所呈现的中国形象。  研究以Martin和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作为分析理论框架。评价理论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语言评价人和事物
学位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英国当前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斩获诸多各类文学奖项,擅长以细腻而尖锐的文笔勾画现代人的焦虑和人性的扭曲。他的小说《阿姆斯特丹》在1998年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作品着眼英国的精英阶层,讲述了克利夫和弗农这对身居高位的好友由志同道合到间生嫌隙,最终相互残杀的悲剧。他们原本出于对死亡的忧虑定下了为彼此安乐死的协定,但随着两人事业相继受挫,他们的友情逐渐瓦解,
学位
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1909-2001)是杰出的美国南方短篇小说家,她的不少短篇小说获得了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和欧·亨利奖。以往韦尔蒂短篇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写作技巧、神话原型、地方性和女性形象,目前运用范畴化理论分析她笔下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不多。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识活动。原型和偏离是范畴化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原型是偏离的前提,定位事物的起源,偏离突破范畴界限,是变化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江西省作为旅游大省之一,除了青山绿水外,还富有极具文化韵味的特色旅游景区,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总结为“五个千年”旅游景点。经初步调查,这五个景区的旅游文本翻译存在许多不足,影响了景区的形象,阻碍了文化传播,有待改善。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途径的翻译研究,是21世纪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新提出的一个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选择。  “五个千年”旅游
戏剧,是文本与舞台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具有文学特征,也具有舞台表演特性。正因如此,戏剧翻译较之于其他文学翻译,更为复杂,致使其在翻译领域中受到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步入研究者视野,近十年间,更是掀起了翻译学研究的新势头。得益于此,戏剧翻译走出了“文本忠实”论争,即戏剧翻译是否应忠于原作,还是服务于目的文本,步入了新的研究阶段,即关注到了戏剧翻译应考虑到舞台表演所需,提出了戏剧翻
学位
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在她的作品中,死亡书写反复出现,是展开故事情节、体现女性生存状况、建构女性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浮现》、《强盗新娘》和《盲刺客》是阿特伍德具有典型和丰富的死亡书写的作品,同时又与女性相关,然而学者们对其中的死亡书写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选取这三部小说作为研究文本。  阿特伍德表达的生命意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对于死亡的见解不
领属概念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因而领属结构也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领属结构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领属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汉语普通话入手,对领属标记“的”字的隐现、领属结构谓词隐含等现象进行过全面且细致的探讨。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以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领属结构的构成方式进行过描写和分析。常德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种,其领属结构既与汉语普通话有共同之处,也有其
学位
作为东西方戏剧文学的并世双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夸张修辞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夸张注重主观情意的畅发,故而从修辞心理视角出发研究汤莎戏剧中夸张修辞的表达与接受的过程及其修辞效果,对于探索戏剧语言、人物和主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以汤莎戏剧《牡丹亭》《紫钗记》《哈姆莱特》《李尔王》为语料,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汤莎戏剧中有哪些夸张修辞,其语言形式和特点如何?(2)汤莎戏剧的夸张修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