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TcLBD6转录因子在树木叶片发育及次生代谢中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90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蛋白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及防御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LBD家族成员众多,在拟南芥中共鉴定到43个LBD蛋白。前人研究表明拟南芥LBD6对侧生器官的发生、器官的极性建立及花粉的正常发育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在水稻中的同源基因Os AS2的过表达能抑制水稻芽的分化,促进细胞分裂;其在玉米中的同源基因RAMOSA2,决定玉米分枝分生组织细胞的命运;其在大麦中的同源基因Vrs4,控制大麦小穗的形成和排列方式。因此,推测其同源基因在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是重要的药用木本植物,有关生长发育调控因子的研究对其遗传改良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TcLBD6是本课题组从红豆杉树皮中克隆到的一个LBD6的同源基因,但其功能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研究TcLBD6转录因子在树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构建了红豆杉TcLBD6编码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转化84K(Populus alba×Populus glandulosa)杨,对过表达及对照植株进行了表型分析。鉴于叶片的表型差异最明显,对过表达及对照植株的叶片进行了代谢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比较分析,并对TcLBD6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重点从下游代谢物层面分析了TcLBD6影响树木叶片生长发育的机制。此外,鉴于代谢组分析显示花青素在TcLBD6异源过表达84K中显著上调,在红豆杉中鉴定了25个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并进行了启动子结合预测和表达模式分析。这些结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红豆杉TcLBD6参与树木生长发育、次生代谢调控的分子机理及红豆杉中多种药用成分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红豆杉TcLBD6过表达载体并异源转化84K杨,得到了稳定表达的3个转基因株系TcLBD6-oe。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的TcLBD6-oe植株与对照WT-84K相比,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其中叶片的表型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叶片变小甚至收缩成针状,叶长、叶宽分别为对照植株的35%和2%,叶片维管组织分布分散,未见明显的栅栏组织结构,远轴面出现类似于栅栏组织的细胞。这些结果说明,红豆杉TcLBD6过表达对叶片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为了比较异源过表达与同源过表达产生的植株表型差异,克隆并构建了84K杨中与TcLBD6同源性较高的Pag LBD6、Pag LBD25和Pag LBD36基因及其过表达载体,并转化84K杨,得到了Pag LBD6的同源过表达植株Pag LBD6-oe,其表型为植株矮小、叶片缩小,与TcLBD6-oe的叶片表型类似,说明TcLBD6对叶片发育的抑制作用是该基因本身的作用,与其来源于针叶树种无关。(3)为了研究TcLBD6过表达在代谢物层面上引起的变化,鉴于叶片的表型差异最明显,对TcLBD6-oe及WT-84K的叶片进行了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TcLBD6过表达引起了多种代谢物的上调或下调,其中L-多巴、甲基多巴、异鼠李素、樱花素、木犀草素、秦皮素、矢车菊素和芍药素等多种有药用价值的代谢物显著上调,暗示了其在提高药用植物药物产量上的潜在利用价值。测得的所有差异代谢物中,L-多巴的上调倍数最大,且有抑制杂草生长的生物学功能;黄酮及其衍生物类物质上调或下调的种类最多,其中花青素类物质只表现为上调。这些结果说明,TcLBD6过表达能显著提高叶片中多种有药用价值的次生代谢物的含量。(4)为了验证代谢组的测定结果,提取了TcLBD6-oe及WT-84K叶片的L-多巴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TcLBD6-oe叶片L-多巴含量显著高于WT-84K,进一步说明TcLBD6过表达对叶片L-多巴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为了验证L-多巴对木本植物的生物学效应,用2m M的L-多巴水溶液对84K杨组培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与蒸馏水处理相比,L-多巴处理能够明显抑制84K杨的生长发育。(5)为了探讨TcLBD6促进84K杨L-多巴和花青素合成的机制,对TcLBD6-oe及WT-84K叶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共检测到10 329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6 771个上调表达,3 558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L-多巴生物合成通路中多个基因上调表达,其中多酚氧化酶(PPO)编码基因上调表达6.85倍,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基因普遍上调表达。JASPAR软件预测也显示84K杨多酚氧化酶(PPO)编码基因以及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查尔酮合成酶(CHS)和黄烷酮3-羟化酶(F3H)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LBD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这为进一步研究TcLBD6与靶基因的互作奠定了基础。(6)为了探讨L-多巴抑制叶片发育的原因,本文聚焦非蛋白质氨基酸L-多巴的替换研究,采用Lable-free的方法对TcLBD6-oe及WT-84K叶片进行了蛋白质组分析,共鉴定到2 473个蛋白,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有130个,包括上调77个,下调53个。TcLBD6-oe与WT-84K植株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替换检索发现,TcLBD6-oe植株中多个蛋白出现特异位点L-多巴残基的替换。其中,内几丁质酶populus_84k053195.T1第60位酪氨酸残基被L-多巴残基替换,第82位苯丙氨酸残基被L-多巴残基替换,表明TcLBD6过表达后可以引起转基因植株中一些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或苯丙氨酸残基被L-多巴残基所替换,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这些结果为研究TcLBD6通过L-多巴抑制叶片发育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7)鉴于代谢组分析显示花青素在TcLBD6过表达的84K杨植株中显著上调,本文又初步分析了红豆杉中TcLBD6与其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序列搜索、多序列比对、保守结构域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在红豆杉中鉴定了包括Tc CHS、Tc CH1-Tc HI2、Tc F3H1-Tc F3H5、Tc F3’H1-Tc F3’H4、Tc F3’5’H、Tc DFR1-Tc DFR8、Tc ANS、Tc ANR和TcLAR1-TcLAR2在内的25个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酶的基因,并分析了这些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JASPAR软件预测显示,Tc CHI1、Tc F3H3、Tc F3’H4及Tc ANS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LBD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这些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红豆杉中TcLBD6与其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究生态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主要用以研究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及其平衡关系,可以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在元素水平上统一起来。这一理论将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养分平衡关系和其受环境影响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手段。为此,本文以中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主产区杉木人工林植被-土壤-凋落物连续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
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着树木生长、产量与分布范围,还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因此,开展树木耐盐机制研究对提高盐胁迫环境下树木生态经济效益,促进盐碱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小分子代谢物,在动物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植物中作为信号分子和代谢物参与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但其在盐胁迫下对植物生长与适应的作用机制还未被完全解析。本论文以杨树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工林优势树种之一,具有广阔的种植面积,其木材材质细腻、纹理通直,硬度、密度适中。为了提高人工林木材产品的附加值,通常对其进行各种功能化处理,木材的渗透性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微波处理作为改善木材渗透性的方法得到了初步研究,并发展出了木材微波膨化处理技术与微波膨化木产品。本文以樟子松木材为对象,使
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列为最危险的森林灾害之一,其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也被列为我国一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疫情向北扩散蔓延势头迅猛,危害形势更加严峻,严重威胁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之所以呈现如此严峻的形势,除了广泛存在的寄主、媒介昆虫以及现有的防控措施不能满足需求外,松材
淡水湿地森林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降水格局变化背景下,淡水湿地森林水文过程发生改变,造成其生态功能退化,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然而,学术界关于淡水湿地森林水文过程的认识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森林(不同林型)中大气降水、土壤水、植物水、浅层地下水等水文过程的认识仍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安徽安庆地区两种类型淡水湿地森林(美洲黑杨纯林、美洲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受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的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森林生长,还将通过改变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与强度间接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目前对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如何影响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以及是否会改变森林碳源/汇状态、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的叠加作用将加剧还是减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损失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乔木林生态系
生长调节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GRF)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前,拟南芥、水稻和玉米等草本植物的GRF基因功能研究较为活跃,研究人员发现GRF在叶片大小控制、根发育、茎径向生长等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GRF的调控作用较为复杂,其不但受mi R396的调控,而且与GIF(GRF-interacting factor
棕榈藤是热带森林的主要伴生种之一,也是珍贵的非木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过度采伐利用使棕榈藤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棕榈藤伴生林的生态稳定性降低,棕榈藤资源供给能力下降,限制了棕榈藤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棕榈藤伴生林的生态稳定性,增加棕榈藤资源供给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关键营养元素,合理的N、P养分调控是改善棕榈藤伴生林生长状况,提高棕榈藤更新生长能
绿洲防护林是干旱区森林碳储量的主体,占其总储备量80%以上。新疆杨是该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对于估算区域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生物量及其碳汇功能意义重大。尽管过去对新疆杨农田防护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有相关研究,但对于不同年龄结构林带生物量分布及其固碳特征缺乏系统认识,直接影响着区域防护林总生物量及其固碳功能的估算精度。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磴口绿洲的新疆杨典型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
重组竹是以竹材和树脂为原料,经过定向重组成型的一种新型竹基复合材料,具有原材料利用率高、力学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强、天然可降解等优势,应用领域逐渐从室内中端产品拓展到户外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对于竹材的高效高质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竹材的生物质特性,重组竹在户外应用环境中会发生光降解,导致表面劣化、性能下降和使用寿命减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胶合界面、表面紫外光降解机理和紫外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