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受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的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森林生长,还将通过改变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与强度间接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目前对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如何影响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以及是否会改变森林碳源/汇状态、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的叠加作用将加剧还是减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损失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乔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1973—2018年实测气象数据、2006—2050年区域气候模式(RegCM 4.0)数据、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1998—2018年自然干扰(火灾及病虫害)年度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在假设未来三峡库区各种森林类型面积不变、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自然更新和人为经营的前提下,本文研究了如下内容:(1)使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点检验分析了三峡库区近46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并据此校正了未来区域气候模式,设置了3种未来气候情景;(2)应用逐步回归拟合出气候要素与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预测未来各类干扰发生面积;(3)将生态过程模型(3-PG)与林业碳收支模型(CBM-CFS3)耦合评估了2009—2050年不同气候—干扰情景下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时空动态;(4)对比不同情景结果估算了气候变化对森林蓄积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火灾及病虫害)分别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产力的影响,进一步评估了气候变化与自然干扰叠加作用对森林碳收支的影响,旨在识别未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转变风险、揭示森林对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作用的响应规律、寻求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措施、为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973—2018年三峡库区年最高温、年平均温、年最低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22.1℃、17.7℃和14.7℃和1120.8 mm。将该历史时段气候要素平均状态设置为基线气候情景(BS),将校正后的区域气候模式结果作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2009—2050年三峡库区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较基线气候情景(BS)年平均温升高0.7—0.8℃,年降水量增多1.3—24.6 mm,与全国气候变化趋势相吻合。2009—2050年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先迅速增长后平稳增加趋势,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和净生态群系生产力(Net biome production,NBP)呈现逐渐减小趋势。NBP在无自然干扰情景下与NEP相等。模拟期间基线气候—无干扰情景下森林蓄积量、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和NBP平均值分别为3.18×108 m3(或124.30 m3·hm-2)、286.22 Tg C(或111.81 Mg C·hm-2)、7.30 Tg C·a-1(或2.85 Mg C·hm-2·a-1)、2.13 Tg C·a-1(或0.83 Mg C·hm-2·a-1)和2.13 Tg C·a-1(或0.83 Mg C·hm-2·a-1)。与该结果相比,模拟期间气候变化将使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和NBP的平均值分别增长4.29%—4.80%、2.49%—2.77%、3.42%—3.82%、6.87%—7.67%和6.87%—7.67%。三峡库区森林自然干扰包括火灾和病虫害,并以病虫害为主导干扰类型。2009—2050基线气候—干扰情景中年均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为1.22×105 hm2,相当于该区森林总面积的4.76%。与基线气候—无干扰情景对应结果相比,自然干扰将使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NBP平均值分别降低6.47%、13.00%、38.47%和39.87%,其中病虫害、火灾造成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分别占总损失量的99.39%—99.59%和0.41%—0.61%。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自然干扰的发生,使其累积发生面积增加7.78%—14.44%;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和NBP年均损失分别增加0.71%—1.07%、1.10%—1.67%、3.02%—4.68%和3.12%—4.98%。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产力的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海拔较高的东部、北部边缘及中南部,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森林类型以落叶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林为主。在8种森林类型中气候变化对常绿阔叶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使其单位面积NEP增长14.88%—16.04%。在假设现有森林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自然干扰在模拟后期导致三峡库区中西部大部分区县的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碳源。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自然干扰造成的中西部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损失;而海拔较高的库区东北侧及中南边缘森林受自然干扰影响较小,在自然干扰影响下表现为碳汇,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将3-PG与CBM-CFS3相结合的方法既利用了3-PG模型可模拟气候变化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的优势,又利用了CBM-CFS3模型能够全面评估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影响的优点,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较准确地估算出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模拟效果理想,适用于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森林碳收支动态评估及自然驱动因子影响量化。未来研究区所呈现的持续升温、降水量或略有增加的气候变化趋势将提高该区森林蓄积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无干扰情况下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气候变化将增强其固碳能力。而以病虫害为主导干扰类型的自然干扰会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产力。在假设森林类型面积不变、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自然更新的前提下,模拟后期自然干扰将使三峡库区中西部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碳源。自然干扰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损失高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自然干扰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损失。未来应加强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地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通过森林抚育及造林调整该区林龄结构,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着重选择常绿阔叶树种作为造林树种以增强该区森林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对三峡库区中西部区域实行综合的森林营林措施,旨在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降低自然干扰造成的损失、避免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碳源、促进区域森林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其他文献
木材干燥是实木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序。木材的干燥质量及效率直接决定着木制品的出材率及产品质量。低渗透性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存在干燥时间长、能源消耗大,容易产生干燥缺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高效利用。微波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的渗透性,为难干木材的高效高质量干燥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以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心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微波处理工艺,分析微波处理材微观构造和孔隙结构
报纸
杨树、落叶松和云杉是我国主要用材树种,木材利用广泛,在国内外木材市场上占具重要地位。杨树属于被子植物,而落叶松和云杉属于裸子植物,二者的木材结构不同,暗示其木材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84K杨树、日本落叶松和粗枝云杉为研究对象,采用二代测序结合三代测序手段,探索miRNA、mRNA及其可变剪切形式在木质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比较裸子植物树种日本落叶松和粗枝云杉和被子植物树种84K杨树在木材形成过
紫杉醇(Paclitaxel)是从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抗癌活性广谱而高效。7-木糖基紫杉烷类的木糖基化代谢处于紫杉醇等7-羟基紫杉烷生物合成的分支途径,是影响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重要步骤,其关键酶为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Taxane 7-xylosyltransferase)。鉴定并实现编码基因的定向调控,对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含量、降低紫杉醇的生产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
纤维素作为植物细胞壁中必不可少的结构成分,是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在自然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桉树(包括巨桉)作为优良用材林树种,为造纸行业和木材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植物纤维原料。纤维素合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过程,每个过程均由多基因参与且呈网络调控。目前仍缺少对巨桉木材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和非编码RNA调控作用的研究。本研究以巨桉3个不同部位(胸径处、树干中部和树干上部)的主干为材料,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探究生态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论,主要用以研究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及其平衡关系,可以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在元素水平上统一起来。这一理论将为揭示杉木人工林养分平衡关系和其受环境影响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手段。为此,本文以中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主产区杉木人工林植被-土壤-凋落物连续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
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着树木生长、产量与分布范围,还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因此,开展树木耐盐机制研究对提高盐胁迫环境下树木生态经济效益,促进盐碱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小分子代谢物,在动物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在植物中作为信号分子和代谢物参与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但其在盐胁迫下对植物生长与适应的作用机制还未被完全解析。本论文以杨树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工林优势树种之一,具有广阔的种植面积,其木材材质细腻、纹理通直,硬度、密度适中。为了提高人工林木材产品的附加值,通常对其进行各种功能化处理,木材的渗透性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微波处理作为改善木材渗透性的方法得到了初步研究,并发展出了木材微波膨化处理技术与微波膨化木产品。本文以樟子松木材为对象,使
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列为最危险的森林灾害之一,其病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也被列为我国一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疫情向北扩散蔓延势头迅猛,危害形势更加严峻,严重威胁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之所以呈现如此严峻的形势,除了广泛存在的寄主、媒介昆虫以及现有的防控措施不能满足需求外,松材
淡水湿地森林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降水格局变化背景下,淡水湿地森林水文过程发生改变,造成其生态功能退化,威胁区域生态安全。然而,学术界关于淡水湿地森林水文过程的认识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森林(不同林型)中大气降水、土壤水、植物水、浅层地下水等水文过程的认识仍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安徽安庆地区两种类型淡水湿地森林(美洲黑杨纯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