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褐孔菌(Pers.:Fr.) Pil. (syn; Fuscoporia oblique (Pers.:Fr.) Aoshima)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是广泛存在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一种典型的寄生在落叶树上的白腐菌。在自然界中多以子实体存在,被称为白桦茸。早在十六世纪,俄罗斯和西伯利亚西部民间就有用白桦茸作药物的记载。用该菌的菌核煎出来的药汁可用于治疗癌症和消化系统疾病,并且没有发现毒副作用。目前美国、韩国及日本正加大对该菌的研究,而我国尚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自美国的Humfeld H等对蘑菇的深层发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用发酵法来培养蘑菇的菌丝体后,研究者们纷纷用这种方法进行多种菌类的发酵研究。而国内外对桦褐孔菌的深层发酵研究甚少。对于其次级代谢产物甾类化合物及其测定方法更是鲜有报道。本论文通过对菌株JNPF-IO01进行菌种鉴定,确定其为桦褐孔菌。对其深层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针对其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六种甾体类化合物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以本实验室保藏的菌株JNPF-IO01为出发菌株,经过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确定其与Inonotus obliquus (AY251310)、Inonotus obliquus strain IFO 8681 (AY558593)和Inonotus obliquus strain MDJCBS88 (DQ103883)聚类在一起,位于同一分支,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说明菌株JNPF-IO01为桦褐孔菌。(2)经试验建立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测定白桦脂醇、麦角甾醇、胆甾醇、羊毛甾醇、豆甾醇和谷甾醇这六种甾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为:以C18柱为固定相,流动相为不同浓度梯度的H2O-CH3OH,流速1.40 mL/min,检测波长202 nm,整个分析是在40 min内完成的。结果表明HPLC法分析甾类化合物的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这个方法适合用来快速、准确定量测定桦褐孔菌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中的甾类化合物。(3)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摇瓶最佳发酵配方为:葡萄糖3.0%,黄豆粉0.25%,蛋白胨0.25%,KH2PO4 0.3%,MgSO4 0.08%,CaSO4 0.08%,初始pH 4.0,接种量为15%(V/V),培养温度为28℃,装液量为100 mL/500 mL。黄豆粉对桦褐孔菌发酵的影响比较大,此时菌丝体的生物量和甾体类化合物的产量分别为11.297 g /L,112.438 mg/L。(4)通过向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中加入桦树皮和桦木的不同提取液,能够促进其菌丝体和甾体类化合物的生成,解释了桦褐孔菌子实体初生于树皮下。通过对六种甾体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含量的比较,可以看出甾体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三条支路之间没有相互抑制作用,在添加提取液后,均出现增长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