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有清一代,统治者对于道教采取限制的政策。正一道在朝廷地位日渐下降,而全真龙门派却趁势而起,发展迅速,高道迭出,支派繁庶。该派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以江浙为中心、遍及南北的中兴局面。 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1758-1836),是龙门派在江浙地区盛传期间,与教理著作最有成就者。闵一得生平勤于著述,辑《古书隐楼藏书》三十余种,别撰《金盖心灯》八卷,发明本师宗旨,力辟丹家邪说,是研究清代龙门派的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统治者对于道教采取限制的政策。正一道在朝廷地位日渐下降,而全真龙门派却趁势而起,发展迅速,高道迭出,支派繁庶。该派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以江浙为中心、遍及南北的中兴局面。
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1758-1836),是龙门派在江浙地区盛传期间,与教理著作最有成就者。闵一得生平勤于著述,辑《古书隐楼藏书》三十余种,别撰《金盖心灯》八卷,发明本师宗旨,力辟丹家邪说,是研究清代龙门派的历史与教理教义的重要文献。同时他开宗创派,振兴金盖山龙门一派,成绩卓著。
本文将通过收集多种文献资料,并经过甄别与整理、慎思与明辨,勾勒出闵一得的生平与主要成就。并对闵一得的传世作品做全面的探讨,以彰显闵一得在记录江南龙门派的历史与教理教义方面的重要贡献。鉴于历来对闵一得众说不一的评价,本文将集中探讨闵一得的三教思想、内丹思想和医世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和中肯的评价闵一得。最后探讨了闵一得与西竺心宗之间的关系,也涉及闵一得的教派与云南密教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中,康德试图通过一个先验演绎证明“自然合目的性原则”是反思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既然《判断力批判》是对于一般而言“(反思)判断力”这一认识能力的批判,这一证明倘若成功,则《判断力批判》全部工作在先验哲学中的基础便得到了证明,从而这一演绎将成为全书的核心论证。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演绎论证的分析表明,这一演绎虽然能够为一条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的先验原则辩护,但却
受试者保护工作体系(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 Program,简称HRPP)是目前国际知名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在加强医学研究管理和促进受试者保护方面通用的有效工作模式,其目的是保护参加生物医学研究和行为学研究的受试者的权利和福利。本论文即是对目前HRPP发展和运行状况较为完善的美国HRPP体系的考察。论文第一章首先从宏观视角(美国)和微观视角(美国医学科研机构层面)考察了HR
人类凭借自身智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全球化背景下,这种代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根基。人类正处于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拐点上,各主流意识形态纷纷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在这个反思过程中,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资源被重新过滤,一部分左翼知识分子认为马克思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始终保持着通往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域的路径,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正义问题亘古而弥新,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们便开始了对正义问题的思考。正义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随,并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正义问题要从阶级、民族、国家和时代等因素出发予以考察。“法律正义”就是以法律制度为视角和维度。法律正义不仅仅具有道德伦理内涵,还是一种代表着社会正义、具有正义价值的社会体制。本文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正义问题的思考,通过对正义、法律
本论文旨在探讨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存在问题的回应及其随之阐发的深层理论的相关问题,试图清理出亚里士多德的巴门尼德回应如何相关于他自己的这些重要学说。笔者拟通过探究亚里士多德如何在自然哲学著作和《形而上学》著作中来回应巴门尼德的存在问题,同时就其学说目的和理论背景来分析这一回应是如何可能的,以评价这一回应是否是成功的;进而我还将考察这一回应如何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相关学说。 因此将重点考
“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是早期儒学的重要特征,早期儒家颇重从经典文本(“六经”)中诠释出自身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就《诗》而言,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材料可以看作儒家哲学议题的表述者、承载者与引发者,早期儒者对《诗》的诠释实际上构成了早期儒家哲学的生成方式。 第一章讨论《诗》的儒家经典化问题。《诗》本为“周官之旧典”,作为早期儒家所“遭遇”到的文化语境,《诗》在春秋末期的存在
禁忌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时日禁忌是道教禁忌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道教各种时日禁忌形成原因,以了解道教禁忌文化,更进一步地说,了解禁忌文化背后的道教思想。因此,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对道教时日禁忌进行探源。 第一章是对道教时日禁忌的界定和分类。道教禁忌属于禁忌中的一类,因此首先对“禁忌”的概念进行辨析,从英文“塔布”词源、中文“禁忌”词源来分析禁忌的含义,得出禁忌的特征。其次,对道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对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揭示南宋社会佛教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反映佛教历史发展规律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我国寺院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政府解决宗教的若干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为当前佛教在现代化社会的未来寻求积极的出路。 本文以南宋时期的寺院经济为研究对象,立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政治经济的综合视角,将寺院的经济活动状况放置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特区及沿海城市的带动下,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找工作、赚取更多工资、改善生活质素,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等待机会。为了赚钱、发展事业,这些农村居民在城市建立家庭、落地生根。 这股来自四方八面力量,加快中国的都市化。都市化现象出现的同时,家庭面对急速的改变,首先是从改变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改变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开始的,进而影响家庭结构、家庭功能、
作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家庭教会甚至整个中国基督教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相叠加的转型中国的阶段性发展结果,中国城市新兴基督教会既有许多与家庭教会相同和相似的特征,也有许多正在凸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源发于组织规模、活动场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作为其存在和发展土壤的中国城市本身的很多因素,更有中国社会宗教生态格局中导源于政教关系的若干因素。所以,深入探析中国城市新兴基督教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透过这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