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广州中医慈善医疗,是在清末民初的民间自治运动的背景下,以绅商及商业行会组织为主导力量开展的民间慈善医疗救助活动,并以善堂(会)为主要组织机构。广州方便医院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慈善医疗组织之一,在整个民国时期广州的所有善堂中属规模最大,内部机制较为完善,医疗制度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本文力图还原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通过详述广州方便医院创办缘起和沿革,分析其内部管理机制的种种变迁,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特定的社会人文风貌,梳理方便医院运行过程中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关系,进而研究方便医院中医慈善医疗的开展情况及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并以此为我国中医慈善医疗事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方便医院的前身是城西方便所,是在清末年间广州瘟疫大流行期间民间自救活动中由地方善长出资共同兴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殓尸体,留医疫病患者,施医赠药。后由于经营不善,影响医务开展,遂由广州绅商及七十二行行商接管经营,并制定章程,整顿医务,成为日常性的中医慈善医疗组织。该院经过数次改革院制,内部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并脱离绅商及商行的绝对控制,由各当局机构监管,民间力量共同经营,一改以往的封闭性,拓展了社会参与程度,于民国后期成为华南地区最大,设备人员最为完备的慈善医疗组织。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方便医院在运行过程中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与互动,用以探明该院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最终摆脱困境日趋壮大的社会历史原因。研究该院不同时期与绅商、商业行会组织、政府机构的关系变化给该院带来的相关影响。从中看到在政府的社会职能阙如的状况下,绅商和地方商业行会组织在处理地方事务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该院创建和运行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政府职能的逐步完善和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导致该院主体性的下降,从而纳入政府管理范围之内。运用历史学的相关理论,客观地看待该院内部运行机制兴替及医务变更,最终得出该院弃用中医药,完全改用“新医”是我国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社会环境下,当局的错误中医药政策及社会风尚转变的必然结果,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我国历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回顾及中国传统慈善观形成脉络的分析,探明了民国时期慈善事业的兴旺是中国传统社会慈善观和慈善活动的历史延续,并结合方便医院的具体事例,从中得出形成适合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风尚,促使社会普通民众广泛参与慈善事业是该项事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本文第一章阐述方便医院的创办沿革及内部运行机制。第二章详细描述了该院的经费来源情况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三章具体论述了该院中医慈善医疗的开展情况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第四章深入探讨了该院在运行过程中的社会互动情况。因搜集材料过程中,未能取得关于该院连续的、具体的数字,故对该院中医慈善医疗的研究尚不完善,对该院各种变化背后更深层次原因的探讨也不尽如人意,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