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欺骗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指的是个体故意隐瞒真实知晓状态,对信息作出反向应答。从反应过程上看,作为诚实的对立反应,欺骗过程包括:识别诚实反应模式,抑制并转换诚实反应,监控意志的欺骗反应进程。因此,相比诚实反应,欺骗涉及更多的心理加工,反应过程也消耗更多心理资源。欺骗有不同的形式,如否认真实的事件与无中生有的捏造。从反应过程上看,否认事实的欺骗需要抑制对事件的诚实反应倾向,将诚实反应转换成意志的欺骗反应,并不断监控当前的欺骗反应进程。无中生有的捏造需要在工作记忆中维持捏造的信息,提高对捏造信息的注意警觉,以防止注意涣散对当下欺骗反应的干扰。否认和捏造是两种常见的欺骗形式,如罪犯冒充高官进行经济诈骗。本研究聚焦于考察身份欺骗。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否认真实身份与捏造新身份的差异,以便于揭示身份欺骗时,个体内外表征的冲突程度及对该冲突的解决与协调过程。自我信息具有加工的独特性,自我信息能根据反应要求灵活调控加工。具体来说,在要求快速识别信息的实验中发现,相比他人信息,自我信息能被更快识别。在要求抑制对自我信息反应的任务中,对自我信息反应抑制能力强于他人信息。这些结果表明了自我具有根据环境要求灵活调控加工的能力。然而,在身份欺骗的反应转换任务上,当个体否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或捏造自己的新身份时,自我是否也会表现出灵活加工的特点?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从时间进程上比较了否认真实身份与捏造新身份的加工差异。采用区分说谎范式,要求被试判断身份信息是否属于“我”,并分别对自己真实身份、他人身份做诚实和欺骗两次反应。结果发现,在反应时上,否认真实身份的欺骗代价(欺骗—诚实)显著大于捏造新身份。ERP指标上,否认真实身份比捏造新身份诱发了更负的N2成分和更大的LPC波幅差值(诚实—欺骗)。表明了相比捏造新身份,否认真实身份带来了更大的反应冲突,反应过程中也消耗了更多心理资源。反馈提供了欺骗行为评价的依据。实验二加入说谎反馈,以揭示身份欺骗的反应调整过程。实验二与实验一不同的是,被试每次反应完之后给予说谎反馈。结果发现,相比说谎失败,说谎成功诱发了更负的MFN和N5成分、更正的P3,表明个体对负反馈的评价加工程度高于正反馈。不同身份信息的欺骗受到负反馈的作用不同。欺骗虚拟身份的负反馈相比欺骗虚拟身份的正反馈,显著提高了后续反应的正确率;欺骗真实身份的负反馈相比欺骗真实身份的正反馈,显著降低了后续反应的正确率。该结果表明了虚拟身份的负反馈起到了行为调整的作用,能促使个体优化自己后续的行为反应;相反,真实身份的负反馈起到了惩罚作用,妨碍了个体对后续行为的优化。ERP指标上发现,当个体否认真实身份时,前一次欺骗真实身份的正反馈比前一次欺骗真实身份的负反馈,诱发了更正的P2成分。RT指标上发现,否认真实身份时,前一次欺骗真实身份的正反馈延长了个体的反应时间。结果表明正反馈后,个体对真实身份信息的注意增强,因此在欺骗这种转换任务下,个体的反应效率受到削弱。实验结果表明了即使个体有意识地调整欺骗反应,否认真实身份的难度仍大于捏造新身份。该结果暗示了自我在高级认知-情绪过程中有限的反应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