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肾茶药物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疾病所作用的蛋白、靶点,运用软件做出交互的主要作用蛋白、基因靶点,预测肾茶作用于PNS的靶标和通路,以期为中药肾茶治疗PNS找寻出主要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肾茶对PNS患者尿液肾病蛋白(nephrin)、裂隙膜蛋白(podocin)的水平变化,与普通西药比较对尿液nephrin、podocin作用的差异,解析肾茶对尿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在TCMSP平台预测肾茶活性成分及靶点;PNS疾病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中获取;构建韦恩图,得到肾茶和PNS的共同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将共同靶蛋白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应用R语言对共同作用靶蛋白进行barplot函数计算得到柱状图;应用R软件及Perl软件对共同靶基因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之后,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就诊的住院或门诊已经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PNS患者55例,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相似。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肾茶农本方30g温水冲服治疗,观察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检测记录患者尿液nephrin、podocin水平、24 h尿蛋白定量(24 hour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on,24 h-UTP)、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rat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浆总胆固醇(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C反应白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尿液nephrin、podocin作用的差异,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通过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共获得12个肾茶活性成分,共获得40个活性成分基因靶点;得到2024个PNS疾病靶点;构建韦恩图获得17个药物-疾病的共同靶点;通过“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活性化合物节点度最高是β-谷甾醇、豆甾醇;根据barplot函数计算得到柱状图,频数最高的为环氧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PTGS2)、JUN、半胱氨酸肽酶3(caspase3,CASP3)等基因,可能为肾茶治疗PNS的核心靶点基因;关键靶点GO功能注释得到GO分析气泡图,主要涉及肽链内切酶活性、死亡受体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抗氧化活性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KEGG分析气泡图,共同靶点主要富集于脂质-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变-多重疾病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上,其中脂质-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为肾茶治疗PNS最主要通路,该信号通路涉及脂质摄入沉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途径改变足细胞表面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表达,直接、间接损伤足细胞。进行临床验证发现:经肾茶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尿液nephrin较治疗前及对照组下降,组内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podocin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所下降,其差异组内和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nephrin、podocin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尿液nephrin与24h-UTP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P=0.01),与血浆ALB呈显著负相关性(r=-0.49,P=0.01);尿液podocin与24h-UTP呈显著负相关性(r=-0.39,P=0.04)。经肾茶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24h-UTP、TC、LDL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UTP、TC、LDL与对照组对比,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茶中豆甾醇、β-谷甾醇等有效化合物可能通过脂质-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作用于PTGS2、JUN、CASP3等靶点,进而发挥对PNS足细胞保护作用。而肾茶可能通过降脂途径保护PNS患者足细胞,减少nephrin等蛋白凋亡脱落减少蛋白尿,延缓其病情进展,达到治疗PNS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