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裔文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开始在美国文坛上绽放异彩的,但是华裔文学创作的历史却是同华人移民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第一次高潮时期。20世纪90年代前后,华裔文学和其他族裔文学一起成为了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达到了第二次高潮。之后又在新生力量的参与下,继续向前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本文研究的范围是美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华裔文学作品,主要目标是作品中普遍涉及到的以第一代华人移民为代表的草根父亲形象。华裔文学作品中以自传体为形式的家族叙事是一种比较普遍、独特的现象,尤其是在华裔作家群中女性作家异军突起的情况下。这些以家庭为背景的叙事中父亲形象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常常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他们通常是出生在中国,移民美国之后居住在唐人街或其他贫民区的普通劳动者;一般都生活艰辛困顿,靠从事工作时间长而薪水较低的工作谋生,如洗衣坊、餐饮业、车衣业等;相比较以前的传统来说,他们在家庭中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尤其是当子女成年之后,这种趋势就更为显著;在家庭伦理观念上,虽然普遍出现了母亲的地位和父亲平行甚至超过了父亲的情况,但在家庭的范围内还习惯性地保持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对父亲形式上的尊重;父亲们的价值观虽然渗进了美国文化的一些成分,但是骨子里仍然顽强地坚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在家庭中,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共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状况,研究这些形象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华裔传记文学的背景和动机,能够更好的解读华裔文学的创作。并且深入一步地讲,能够从历史中看清楚族裔文学背负的种族主义文化背景,以及这种背景给他们带来的精神负累,由此更能启发和鼓励人们共同面对种族主义问题,彼此沟通、互相了解和信任,走出狭隘的偏见,给别人以尊重也给自己赢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全球化移民越来越普遍的世界背景下,这些研究对增进不同文化种族移民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进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华裔文学中出现的第一代移民为代表的家庭叙事中的父亲形象,尤其是《骨》这部作品中的父亲形象。采用的方法是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并在相关联的地方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并行的分析方法,集中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到最后再回归到家庭叙事的范围内总结和延伸父亲这一形象的塑造。关于父亲形象的研究,以前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华裔文学作品中自觉的男性形象建构和身份认同上面;《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和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的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父亲形象的还不多见。本文在方法论上主要以现实主义的政治、历史、文化等社会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以前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和运用的理论方法来共同分析文学文本。以具体文本分析为重点,结合文学史的勾勒来更为全面的了解父亲形象在文学和历史中的显现并在最后稍微延伸了父亲形象建构的补充和替代形象——华裔女作家笔下的理想“情人”形象。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是:引言,简要介绍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重点作品《骨》的作家作品介绍以及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研究的方法论;第一章,家庭中的父亲形象。分别从华裔女性家庭叙事视角、父女关系以及两性关系的视角来分析父亲形象的文本内涵;第二章,美国华裔社会背景下的父亲形象。从唐人街困守、契纸儿子以及美国梦三个方面来分析父亲形象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第三章,超越传统的父亲形象。从华裔文学史上建构男性形象的自觉努力以及女性作家创作实践中的新一代男性形象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史上父性建构的成果和父性形象的延展形象;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