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的界限与认同:以S市蒙古族群体为例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x2c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纵观整个研究进程,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独特的国家构成形成了如今多个民族共存的国家现状,由此,学界更是将研究重点放在少数民族对本民族、主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研究上。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认同研究中,关于蒙古族的民族认同也主要是研究了在他族包围的环境中长期生活的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民族心理、国家认同和文化适应等状况。但是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个体流向城市,对于散居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本文试图通过对于长期生活在S市的蒙古族群体的生存现状的深入了解,探讨定居于现代化城市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群体在对主体文化认同接纳的同时,民族之间是否存在着界限?该群体是如何来固守自己对于本民族认同的界限的?在族际界限的维系过程中城市中的蒙古族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固守民族界限的原因。经过民族认同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资料的整理,定居在S市的蒙古族群体他们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中远离自己的家乡,生活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生活方式、文化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时至今日,他们对自己蒙古族的民族身份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心理以及民族归属感,在行动以及心理层面仍然努力坚守并维系着作为蒙古族这一民族群体的界限。深入的了解研究表明,对于本民族的民族界限坚守和认同,是一条牢固维系着散居在现代化城市中的蒙古族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的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获得S市的蒙古族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意识的真实的材料,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收集。从本文的内容结构上看,主要分为引言、主要内容三章和结语等三部分共五章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国内外研究的综述,相关理论视角,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与目的等。第二部分也是正文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沈阳市蒙古族的概况;关于S市蒙古族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行民族界限维系的现状,分别从历史记忆、宗教信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方面切入进行关于民族界限维系以及认同的现状探析;同时对于S市的蒙古族群体在民族界限维系的过程中的民族认同的重构、程度和断裂与延续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的蒙古族对本民族界限坚守和民族认同的原因探析。最后一部分为结语部分,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深入了解长期生活在现代化城市中的蒙古族群体,他们一方面在基本完全融入和接纳认同城市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的同时,另一方面却仍然在现实的生活中无论是在行动还是在内心深处仍然对于本民族与他族之间的界限进行坚守,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努力的维系着本民族与他族之间的界限,对于本民族的认同虽然在重构与认同程度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因为生活方式或者文化形式的接纳而磨灭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的认同心理。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人数的日益增多,互联网对于我们公民的影响日益加深。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对于我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区和郊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州市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城中村改造,如今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大批城市近郊的村庄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形式,城郊村社区的演变、发展和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
中小型水电站的电气设备种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对其电气二次设计的研究,以改善中小型水电站的运行状况,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作为公共部门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组织,提供社区服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选择和要求。本文以A市红十字会开展
长期以来,“乡村社会秩序”问题一直备受党政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诸多学者分别从政治、宗族、民间信仰、经济等视角加以讨论和解析,成为民俗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
随着普遍有闲社会的来临,人们的闲暇生活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民工子女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群体,他们的闲暇生活往往伴随着自身的社会化与城市适应过程,其不仅关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