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对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V、HCV、HIV血清学、核酸联合检测,全面评估两者在降低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中的关系。 2.了解温州地区HBsAg-/HBV-DNA+在献血者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3.对HBsAg-/HBV-DNA+献血者血清学模式、病毒检测CT值进行比较分析,为全面了解隐匿性乙肝提供依据。 4.通过对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及相关蛋白空间结构的预测,探讨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 1.对温州市中心血站及分支机构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60758份,采用ELISA方法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两种试剂均阳性采用单人份核酸扩增试验(NAT)检测HBV-DNA、HCV-RNA、HIV-RNA,两种试剂均阴性或单试剂阳性进行六人份混样NAT检测,混样阳性再进行单人份拆分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出率的符合性。 2.对HBsAg-/HBV-DNA+献血者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献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HBV-DNA阳性率的分布特征。 3.HBsAg-/HBV-DNA+样本进行两对半补充试验,分析血清学感染特征;同时对HBsAg-/HBV-DNA+、HBsAg+/HBV-DNA+两组间单检CT值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病毒拷贝数之间的差异;并对两对半全阴献血者进行跟踪随访,追踪过程中出现HBsAg阳转确证为窗口期感染,未阳转视为隐匿性HBV感染。 4.应用巢氏PCR技术对追踪试验确认的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将测得基因片段与NCBI GeneBank数据库做序列比对分析,明确突变位点,同时进行蛋白模型构建,根据得出的模型,结合突变的氨基酸进行空间等结构的分析。 结果: 1.6075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HBV、HCV、HIV血清学和核酸检测均阴性的60256例;血清学与核酸检测均阳性139例;血清学阳性核酸阴性283例;其中血清学阴性核酸阳性80例,均为HBV-DNA阳性,尚未发现HCV-RNA和HIV-RNA阳性样本。HBV、HCV、HIV ELISA双试剂阳性与核酸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9.3%、52.3%、100%,单试剂阳性与核酸阳性符合率为19.3%、0%、0%。HCV、HIV血清学双试剂阳性S/CO>5者其与核酸阳性符合率要远高于S/CO≤5者。 2.无偿献血者HBsAg-/HBV-DNA+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高学历阳性率低于低学历人群,重复献血人群高于首次献血人群。 3.HBsAg-/HBV-DNA+无偿献血者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检测模式多样,以抗-HBc阳性为主。从HBV-DNA单检CT值比较来看,HBsAg-/HBV-DNA+组要明显高于HBsAg+/HBV-DNA+组,同时对HBV-DNA+但两对半全阴献血者追踪随访确认两名窗口期感染病例。 4.追踪试验确认的4例隐匿性乙肝感染者,有3例巢氏PCR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突变分析发现有2例HBV 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分别为136号位色氨酸突变成丙氨酸,140号位脯氨酸突变为组氨酸。蛋白预测提示氨基酸突变影响抗原决定簇空间构象,可能造成抗体结合位点改变或识别能力减弱,导致血清学检测假阴性。 结论: 1.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两种技术在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中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减少任何一种方法均带来了血液漏检风险的增加。 2.低年龄段、高学历女性献血者,HBV-DNA阳性风险较低。 3.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BsAg-/HBV-DNA+感染者,以抗-HBc阳性占多数,且病毒拷贝数较低;隐匿性感染、窗口期漏检是造成血清学检测阴性的主要原因。 4.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变化,可推测是隐匿性乙肝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