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学界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理念的“再认识”,包括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问题开始广受关注。而直面道德冲突作出道德抉择的能力,无疑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如何着眼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某些德育要素,基于思想政治课伦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交叉背景,探新其作为中学德育首要途径的路径范式,实现化解学生因道德冲突所致角色迷失等“心理隐疾”、培养学生包括道德抉择能力在内的德性“核心素养”,就成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当务之急。藉由“基于病灶—引入范式—实践推进”的德育实践路径,笔者尝试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节教学为例,就“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道德抉择能力培养的策略”试作探新: (一)当下思想政治课,更多的是一种非善不教的德育单面论证。而这只会由于“认知不协调”而加剧学生的心理冲突与道德困惑。笔者尝试“接种防疫”,以“双面论证”促进道德抉择: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负面道德”以双面论证,藉以增强学生的道德免疫力,化解其情感困惑与心理失调——“预警”以诱导个体应激,“接种”以“分泌”“免疫抗体”,“防御”以作出“免疫应答”。 (二)基于“宏观”视界与“社会本位”教育路径的思想政治课抽离与失却了“思想”。笔者尝试“思想咨商”,对道德抉择予以解构重构:从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出发,实现思想政治课复归“思想”的德育关怀“格式塔转换”——沿循“基于思想咨商的倾听审度以思想寻‘症’”“基于思想咨商的意义解构以思想分析”“基于思想咨商的价值重构以思想调适”。 (三)人的本质在于游戏,教学的本质亦在于游戏。基于此,沦为“苦役”的思想政治课,应找寻藏匿于教学“背后的某物”,实现其游戏旨归的还原,创生思想政治课悦趣化德育范式。笔者尝试“悦趣化德育”,“用形”游戏以道德抉择:设计“鲧计划”的教学游戏,以“游戏—教学”的方式推进教学——扮演游戏角色,规划任务路径:促成认知转化;“挑战—技能”匹配,快意血酬激励:获致沉浸体验;试误探索结果,增益核心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四)传统德育往往剥离“道德情感”、失却“道德思维”。旨在“复归生活本态,具象道德界说”、“补位决策语境,纾解道德冷漠”,笔者尝试“道德想象”,促发道德抉择的可能指涉:转换道德教育的视界,培植道德主体更为周详地道德思忖与充满活力的判断抉择——依托道德“叙事”提升学生的道德敏感,活跃其“共情能力”,假以角色“排演”触发学生的道德省察,激活其“理智自觉”。 (五)道德选择判断,就其本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负荷情绪的情感直觉“无意识”过程,其具有助力价值范型体系的自明与道德理性“良知”的意会、促成道德主体价值评估判断的自选与行为选择“良能”的积淀等价值意蕴。基于道德直觉“隐逻辑”思维决断的进路,笔者尝试以“道德直觉”,促成学生“无意识”的道德“隐逻辑”抉择——“基于建构‘道德图式’以厚积基于意象观照的直觉敏感”、“基于决断‘隐逻辑’以促发直觉抉择的‘无意识’驱动”。 (六)尽管个体所为并无违背社会公德或并未实际实施伤害他人之举,但如若其认为自身行为“有错”或间接导致他人遭遇不幸,则会产生虚拟内疚。笔者尝试以“虚拟内疚”,聚焦“崇高”促成学生道德抉择:既往体验诱发悲情换位,促成“情绪充予”的道德审视;悲情换位趋使自我归因,趋于道德自我的“理想”抉择;自我归因催生虚拟内疚,获致道德情感的“应然”内化,从而跃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责任与由心之境,化“实然之我”为“应然之我”。 (七)关怀,即投注接纳、动机迁置的关怀者与接纳、确认、回馈的被关怀者之间的一种联系与相遇。笔者试图以“关怀德育”,返璞道德抉择伦理本真:通过澄清关怀德性的“关系场”促进德育生态通体化,归因关怀动机的“情感场”致力教学伦理情愫化,以大德育的视角破题“重认知灌输,轻情意渗透”的传统德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