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人们加快了雷公藤药用价值方面的开发利用。然而,雷公藤根生长周期长,6年生以上植株的叶片才能采摘利用,因此,野生雷公藤已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需求,福建泰宁县种植了大面积的雷公藤纯林。随着大面积人工林的出现,病害(如白粉病、炭疽病、角斑病)也随之猖獗。其中炭疽病是特别严重病害之一,致使叶片所含有效成分大大降低,叶片提前脱落,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因缺乏了解该病害在我省的发生特点及发生发展规律,再加上本身就是药物用途的雷公藤,使得防治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本论文对该病害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株的空间分布、中草药提取物对病害的抑制作用、杀菌剂毒力测定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雷公藤炭疽病症状雷公藤炭疽病主要危害雷公藤叶片。叶片在发病初期,病叶上产生灰绿色圆形病斑,后扩大呈椭圆形、褐色,中部凹陷纵裂,并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有同心轮纹,病斑长10—20mm,宽7—12mm。在高湿环境下,可以在病部看到橘红色蜜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2.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雷公藤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病原菌菌丝在PDA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6;在对碳氮源的利用上,碳源能促进菌丝生长,氮源能促进孢子的形成,菌丝对碳源的利用率大于氮源。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下萌发速度较快,4h后开始萌发,6h后的萌发率达到98.6%;分生孢子萌发时在细胞一端产生附着胞;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而且要在湿度达到95%以上和强的光照条件,才有较高的萌发率;其致死条件为温度51℃,时间10min。3.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雷公藤炭疽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的病害。该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雷公藤枝梢病斑、病落叶或残留在植株上的病叶中越冬,5月上旬开始侵入寄主,随温度的升高而发展,潜育期为3—5d。5月中旬开始发病,病害先侵染新稍,后扩展到整株;6、7、8月为病害发展高峰期,9月份病害开始缓和,到11月份随着叶片的脱落停止发展。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从伤口处侵入植株,通过风雨传播。不同立地条件、林分结构对病害的发生发展都有显著的影响。4.病株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聚集度指数的测定、Iwao的回归方法分析和Taylor的幂法则模型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雷公藤炭疽病病株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5.中草药提取物对病害的抑制作用通过对2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雷公藤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inn.)、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和龙胆草(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等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雷公藤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都在60%以上,特别是远志提取物的抑制率达到93.15%;知母提取物的抑制率次之,达到89.04%。但是有的中草药提取物抑制作用低于50%,甚至有的还能够促进病原菌的生长。中草药提取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也降低。6.病害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在杀菌剂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中,8种药剂中,百可得、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和世高等4种杀菌剂对雷公藤炭疽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中百可得的抑制效果最佳,都在90%以上;甲基托布津次之。从毒力回归方程和致死中浓度测定可以看出,百可得和甲基托布津在药剂敏感性和毒力上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中,8种药剂除了大生、阿米西达和爱苗外,其它5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特别是百可得和甲基托布津,抑制率都很高,都在70%以上。其中,百可得的效果最好,剂量在0.250 mg·L-1以上时,抑制率都能达到90%以上。根据敏感性强度依次为信生>多菌灵>百可得>甲基托布津>大生>世高>爱苗>阿米西达;而从致死中浓度看,甲基托布津的致死剂量最小,即毒性最强,根据毒性强度依次为甲基托布津>世高>百可得>爱苗>多菌灵>信生>大生>阿米西达。从而可见,百可得和甲基托布津在药剂敏感性和毒力上对病原菌菌丝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