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真菌感染是一种极为少见,但严重、复杂的人工关节置换并发症,对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微生物学与病理特征及治疗方面研究亦较少。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微生物学与病理特征,评估治疗效果,探讨治疗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手术次数多的原因,优化治疗方案。方法:1、流行病学研究: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0年5月至2013年3月所收治髋、膝关节置换真菌感染患者8例(4髋4膝,实验组),对易感因素、感染途径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定性研究。2、临床特征研究:选择关节置换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30例(15髋15膝)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征、微生物学特征。3、评价人工关节置换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HSS评分、术前感染确诊率、症状出现到确诊时间、保留假体清创术、一期翻修及二期翻修失败率、假体(占位器)取出术清除感染失败率、及多次手术治疗率等指标,分析治疗难度大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治疗方案。结果:1、流行病学:实验本组8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免疫力状况、慢性病史、营养状态方面没有特异性。其他易感因素包括1例抗生素长期使用,早期感染3例,延迟期感染4例,晚期感染1例。8例患者初次置换术手术室条件均较差,其中6例在确诊真菌感染之前感染关节部位有多次手术史,3例患者合并感染且存在窦道,但形成窦道前未行培养,致病原在形成窦道后同一时间培养阳性:2、临床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局部症状较重,全身症状较少(发热1例),CRP、ESR、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肌酐、尿素、转氨酶正常;人工关节置换真菌感染的主要X光片表现包括: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假体松动,透亮线;HE染色及术中冰冻切片真菌感染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值<5/HPF,而真菌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不同程度的升高>10/HPF,1例不升高,仅1例霉菌可见菌丝;真菌感染菌种分别为6例念珠菌,2例霉菌;1例光滑念珠菌、1例弗里斯念珠菌实验室报告对氟康唑中度敏感,但临床上证实为不敏感,后来改用卡泊芬净后治愈。3、治疗结果:术后1年Harris评分、HSS评分优良率为100%,保留假体清创术失败率较高为75%,一期翻修共1例,结果成功,二期翻修治疗的失败率为16.67%,假体(占位器)取出术清除感染失败率30%,其中清创术和二期翻修失败后的患者行进一步治疗,包括再次翻修手术、旷置术、清创术,最终治愈。术前明确诊断真菌感染比率为0%,疑似真菌诊断为25%,症状出现到确诊真菌感染的时间为1.125年(1月-6年),抗真菌药物治疗时间平均为4.9月(3月-7月),有2例因未使用敏感抗生素致手术治疗失败。结论:1、人工关节置换真菌感染无特异易感人群,感染途径最可能为医源性感染;2、局部症状较重,一般无全身症状;3、实验室检查、X光片特异性较差,无法区别真菌及细菌感染;4、HE染色及冰冻切片中性粒细胞计数一般<5/HPF,混合感染时可升高,霉菌偶可见菌丝,鉴别真菌可能需要特殊染色(如PAS染色);5、抗真菌实验室敏感药物与临床敏感药物可不同,应根据临床经验与实际治疗反应调整用药;6、关节假体真菌感染手术治疗难度大,主要原因包括:术前成功确诊真菌感染比率较低、抗生素时间应用不足、抗生素耐药及不合理应用、缺少应用于骨水泥中有效的抗真菌药物;7、应尽量在术前培养致病菌、选择二期翻修,以及选择实验室与临床上均敏感的抗生素,用药时间一般为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