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稳健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计核算原则。在公司治理领域,他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Basu(1997)通过对理论以及实践中会计稳健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会计稳健性已经存在长达五百多年。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被推行以及轰动全球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皆使得人们对其重视程度逐年加强。自La Porta R.et al.(1999)在《Journal of Finance》发表 了题为《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的文章以来,标志着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从传统的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转向了中小股东与终极控股股东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是从公司表层股东的股权结构着手,然而直接持股的大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如实际控制人大;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对企业的影响也多集中于对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以及盈余管理等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大多数研究仅停留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层面,对于二者关系在不同背景下的进一步细化探讨几乎空白。由于我国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制度背景相对特殊,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运行机制存在很大区别,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选用2009-2016年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上市公司的共5804个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出发,追溯到终极控股股东,基于Basu模型以及应计-现金流模型(以下简称ACC模型)对会计稳健性的测量方式,探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了终极产权性质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力政策的推进提供数据和理论方面支持。结果表明:(1)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2)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产权性质下,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强弱不同,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较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强。由于Basu模型对市场有效性的要求较高,因此本文用对市场有效性没有要求的Ball与Shivakumar(2005)提出的ACC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又将终极控制权的阈值从20%设定为10%重新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论稳健可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是从公司表层股东的股权结构着手,然而直接持股的大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如实际控制人大;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对企业的影响也多集中于对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以及盈余管理等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本文追溯控制链条至终极控股股东,从终极股权结构入手研究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还是比较新颖的。其次,已有研究仅停留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层面,对于二者关系在不同背景下的进一步细化探讨几乎空白。本文不仅研究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对会计稳健性的总体影响,还结合了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并从产权性质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同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实证模型(BASU模型和ACC模型)验证本文的结论,使研究更为细致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