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县槎滩陂水利与地方社会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xing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考察宋以来江西泰和槎滩陂水利系统的组织管理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探讨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模式。全文分五章,共约五万字。 南唐(公元943年)时,周矩独自出资创建了槎滩陂,并和其子周羡购买赡陂田产作为历年的维修费用。两宋时期,槎滩陂一直是由周姓家族单独负责组织维修与管理,是一种“家族式民办”水利工程。进入元朝以后,随着区域内地方社会结构和宗族力量的发展,槎滩陂的组织管理形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那种由周姓独管的状况,开始由周、蒋、胡、李、萧五姓轮流管理,成为一种“乡族式民办”水利工程。明初以降,槎滩陂的“民办”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前的完全“民治”形式演变为“官督民办”和“民办官助”形式。槎滩陂水利的创修,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社会的联合,形成了以槎滩陂为中心的社区;另一方面,地方各宗族之间又出现对其的争夺,并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而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国家、宗族和士绅均参与其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管理形式的转变,也反映了地方社会的变化过程。 民国时期,槎滩陂流域水利管理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官民合办”的组织维修形式。到此时,“五彩文约”中对槎滩陂规定的“独有共管”的局面彻底消失,而变成为“共有共管”的情形。 槎滩陂根植于地方社会,反映了槎滩陂水利与流域内地方社会的互动,呈现出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规律性演变。槎滩陂水利的管理方式不仅取决于自然条件,而且受到了社会权力体系的制约,因而不同社会权力体系的重构导致了不同水利管理方式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槎滩陂水利系统管理方式的演变是对区域内地方社会结构发展的适应过程,区域内地方社会的变迁又是对该区域水利系统管理的一种钳制,其互动关系,反映出区域内地方社会发展的轨迹。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运用思想史、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以明代学者郭子章及其《老解》文本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老解》思想内涵及特色,同时论及晚明王学与老学关系,以及老学对于士大夫心态
水土病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引发的疾病,它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是疾病与环境在现代国家中总是处于政治的强力支配之下。国家通过对水土病的医治和对环境的改造,仿佛
本文围绕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的主要政治活动进行论述,目的在于分析和评价三杨在明初政治中的作用和贡献。在内容上基本上涵盖了三杨在明初政治中的活动和事迹,力图较全面
宋代的河东经过唐末五代的多次战乱,经济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然而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使得北宋在此驻扎大量的军队,而这些驻军又引起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人口等经济
1902年,美国烟草公司和英国帝国烟草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英美烟公司,同年进入中国,直到1952年撤出。本文以市场营销的理论(“4P理论”)为框架,探讨了英美烟公司1902年至1941年在中
玉文化和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朵并蒂花。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玉文化和凤文化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结合“玉文化”和“凤文化”文化特性的凤纹玉
造纸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手工业之一,发明于汉代,其后造纸技术与生产形态并没有发生显著地变化。直至近代,随着西方机器造纸技术的传入,中国造纸业的生产形态发生了重大改观,大规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