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各国的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了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价格稳定。中央银行家们为探求以价格稳定为导向的货币政策的努力贯穿了整个货币政策理论发展与实践的历史。回首过去十几年里货币政策领域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产生和迅速流行,以及由此所触发的对这一新框架的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但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这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目标制框架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以应对这些挑战,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颇具紧迫感的问题。本文从剖析通货膨胀目标制入手,探求成功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政策含义。本文共分5章,第1章是导论,介绍选题的基本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章和第3章从理论渊源、定义和要素、制度设计以及国际经验等不同角度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一框架下,中央银行不是借助于传统的中介目标变量如货币供应量或汇率,而是基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来努力实现价格稳定。由于不再借助传统的中介目标变量,这种货币政策框架要求有更高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责任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4个基本要素:(1)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2)公开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的数量目标;(3)货币政策应具有较高的透明度;(4)中央银行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特别是经济上的独立,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保持货币优先而不是财政优先。任何一种货币制度的演进都离不开理论的孕育。尽管在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之前,我们很难找到有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文献。但仔细审视货币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践中的诞生与过去40年里两条经济理论线索的演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一条理论线索是人们对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理解从争论走向共识。理性预期理论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更替关系,这意味着即使以通货膨胀上升为代价也不一定能带来失业率的下降;即使是最完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复杂的经济现实,预测的结果只能具有参考意义。同时,实践中恶性通货膨胀的教训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通货膨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敌人,尤其是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成本的论证表明无论是预期到的还是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人们对货币政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日益达成共识,那就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价格稳定”。另外一条理论线索是新凯恩斯主义对于稳定通货膨胀的支持。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名义粘性,合理说明了通货膨胀的成本,证明了在某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稳定和产出稳定之间的一致性,并证明了稳定通货膨胀和增进私人经济个体福利之间的一致性。这两条理论线索的发展,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践中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理论铺垫作用。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由于各国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所面临外部经济环境不同,其在货币政策框架的具体制度设计上是有差异的,但也显示出许多趋势性的特点:在具体通货膨胀数量目标的制定与宣布上,政府参与通货膨胀目标的制定有助于增强目标的可信度,但对那些已经在法律上明确了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护价格稳定的国家,则通常由中央银行单独宣布;在通货膨胀指数的选取上,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选择更新快、容易被公众理解,而且不容易被中央银行操纵的消费价格指数,也有许多国家采用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以排除掉那些不会影响长期通货膨胀的一次性的价格跳跃;在决定通货膨胀目标时,大多数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都会设定一个区间目标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点目标;各国的通货膨胀目标一般在0以上,3%以下;通货膨胀目标的时间范围一般是根据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价格水平的时滞来确定的,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时间区间,但少于1年或多于4年的目标比较少见;有些国家规定了例外条款,允许货币政策在受到某些特殊冲击的条件下,可以暂时偏离通货膨胀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必须关注所有与通货膨胀预测相关的信息;中央银行更加重视通货膨胀预测,通过建立大型宏观经济模型,并辅之以小型结构模型以及其他信息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更加重视与公众的沟通以及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兴起的理论背景、定义与属性以及制度设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第4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所面临的挑战。我国从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逐步实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伴随着1998年信贷规模控制的取消,这种货币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也正式确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面临极大的挑战。其次,本章结合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前提条件,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具备一定的制度要求、经济环境要求和操作要求,包括: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性、健全的金融体系、良好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如果这些前提条件不具备,单纯的“复制”或“移植”只会产生失败的结果。而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实践中的中国货币政策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有“多目标”特征,短期内还不能明确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作为国务院直属部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必然是国家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货币政策的重大决策是与政府其他部门协商共同确立的,短期内中央银行还无法获得工具独立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责任性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改革仍在进行之中,银行体系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我国仍处于制度变革之中,加之技术条件的限制,很难保证通货膨胀预测的准确性。部分货币政策操作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较差。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现实情况都表明,目前在中国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能并不是一个适宜的选择。其中,短期内无法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央银行工具独立性较低以及通货膨胀预测准确性较差是目前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重大障碍。如果这三个前提的满足度比较低的话,通货膨胀目标制非但不能带来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可能损害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对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本章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提出了一揽子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层次,并确定一个低的通货膨胀名义锚。二是选择合理的通货膨胀目标。三是建立有效的通货膨胀预测和监控模型。四是加强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等。五是实现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六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究通货膨胀目标制兴起的理论渊源、含义、属性以及作用机制,然后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进行分析,既有理论层面的归纳,又有对实践的总结。(2)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实行货币目标制的部分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些不同的货币政策框架进行对比,以找出成功货币政策框架的共有要素特征。本文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首先,从理论渊源、要素特征、制度设计、国际经验等不同侧面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力求全面。尽管目前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介绍和讨论在国内学术杂志上并不少见,但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不多。其次,与通常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更多的是中央银行家们的实践创新不同,本文尝试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产生的理论渊源。本文认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共识,以及好的货币政策应该兼具规则的可信度和相机抉择的灵活性这两条理论线索的发展,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实践中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和理论铺垫作用。第三,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度前提出发,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问题进行比较客观、深入的分析。第四,在对通货膨胀目标制进行理论剖析以及对货币政策国际实践经验考察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针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优化调整的一揽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