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与文化负载项的翻译——以《骆驼祥子》的英译文本为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其作品题材广泛,享誉国内外。幽默的风格,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典型的北京方言,使老舍作品脍炙人口,并被翻译成24种语言。《骆驼祥子》便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就是通过对人物对话,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北京当地民风民俗中的北京方言和文化负载词的研究,来分析译者翻译风格及策略技巧。 文学中的方言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都是翻译中的难点。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方言和文化负载词具有强烈的“国际性”,所以对译者造成了一定的不可译性。 本文本着从文化和方言翻译的角度出发对施晓菁译本中出现的方言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评析,并且评析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本文分为五章,通过方言和文化负载项的翻译,来评析译者的翻译策略。 第一章,对文学中的方言翻译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第二章,对老舍的生平,作品及其英译本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总结概括了《骆驼祥子》施译本的翻译策略与得失。 第三章,从方言翻译的角度对译本进行评析。因为汉英两种文化的极大差异,方言的翻译是汉译英的难点,一些欠缺翻译和误译往往在这个环节产生。施译本正是对文化成分的把握有所欠缺,才会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四章,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角度来对译本进行评价。由于文化负载项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于是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研究译者的处理策略。 第五章,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其他文献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作为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也逐渐得到人们认可,从文化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趋势,因而,对文学人物文化身份的探索也成为了一种新的主题。在这种形势
学位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由来已久,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却也只是近些年来的事,而且非常有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勒菲弗尔、赫曼斯,国内蒋骁华、王东风等,针对意识形态对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