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研究

来源 :武汉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多芬作为西方音乐史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大师,贝多芬于1800—1802年间写成了其《第二交响曲》,但由于某些原因这部作品一直未引起广泛重视。然而,这部交响曲在很多方面已经显示出贝多芬成熟时期的创作风格,并为他此后的杰作奠定了基础。 为此,本论文以《第二交响曲》为出发点,运用音乐学的分析方法,将音乐史学、音乐分析学相结合,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思想内涵、创新性等几方面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观察,概述了贝多芬之前的交响曲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侧重形式,从作品的主题、和声、曲式结构、配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侧重内容,挖掘作品的美学及思想内涵。 通过较为系统和详细地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第二交响曲》在无论曲式结构、整体布局、思想内涵方面等都体现了贝多芬成熟作品的许多创作特征,如资源性前奏、主题动机的贯穿、扩大尾声而形成第二展开再现部、三度转调等。本文的结语部分则主要评价《第二交响曲》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期刊
戏歌是用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歌曲的创作方法写成的独唱曲。她的演唱风格是将歌曲的自然亲切与戏曲的行腔韵味集于一身,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利用歌
期刊
本文对音乐记忆研究领域自19世纪术至今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回顾、梳理和展望。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促成了其与音乐记忆研究领域的交融,而这种交融将进一步推动该学科
本文研究的是《追报表》与《大别山人》两部楚剧的音乐创作。文章通过运用分析学和比较学的方法从戏曲音乐创作这个角度,对我国戏曲音乐发展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概
德国诗人席勒在他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明确地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自此,美育学科在西方得以确立和发展。中国虽然没
包世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分配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曾以《草原新春》、《北京归来》等一系列作品引起中国画坛的关注,使他成为内蒙古工笔人物画的领军
本文简述了灵武长枣的营养价值和灵武长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苗木繁殖、园地选择与整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一一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以
心理状态问题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创作行为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其中存在着超越知觉特性、非理性的现象,受到无意识心理的掌控,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针对
电影是一门通过活动的影像表达故事、情感和思考的艺术。自从电影诞生以来,针对电影的理论研究一直随之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连续继承的景象,电影学也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