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决策系统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车辆在军事、民用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集中了结构学、电子学、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无人驾驶车辆来说,智能决策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城区环境中,由于驾驶场景复杂多变,交通参与者的行为难以预测,无法采用一个标准、统一的决策模型进行描述。为了解决城区复杂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的决策、规划问题,本文通过学习人类驾驶员复杂场景下的决策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驾驶行为决策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无人车的运动规划。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介绍了无人驾驶车辆的研究意义,了解了无人驾驶车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了移动机器人智能决策及运动规划方法,分析比较了国外无人驾驶车辆决策系统的实现方式,对城市典型交通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基于驾驶员的任务需求以及其对车辆的决策过程及行为方式,提出了无人驾驶车辆在城市道路中进行决策规划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决策系统的设计准则。随后介绍了“智能先锋Ⅱ”无人驾驶车辆平台的各个组成模块,阐述了平台的工作原理及协作方式。基于决策系统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分辨率的特点,设计了三层模块化决策系统框架,满足决策系统的实时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要求。2)针对不同的驾驶环境及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征,采用层次有限状态机的方法建立城区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模块。对驾驶员的复杂行为进行抽象和分解,并把分解所得的原子行为作为状态机的底层状态集合。同时,基于人类驾驶员复杂场景下的决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驾驶行为决策模型,抽取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关注的相关属性,判断和评价并获取最终驾驶行为模式,使得行为决策模式符合人类驾驶员的思维过程,解决了城市复杂交通场景下无人驾驶车辆的类人决策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的驾驶行为矩阵赋权方法,建立基于驾驶经验与客观数据的权重体系,减弱主观随意性对决策结果的干扰,并且减少因样本数据不足带来的熵值法不准确的问题。结合TOPSIS优选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构建一种新的驾驶行为灰色理想值逼近模型,进行决策评判,使得被选方案不仅在空间位置上与最优方案较为接近,同时,其形状也贴近于最优方案,保证了所选驾驶行为的最优性。3)研究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运动规划方法。首先对城区环境中运动规划算法的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运动规划的难点。针对非结构化道路特征不明显,环境不可预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的运动规划方法,通过随机提取可行驶区域内的离散参考点,采用正则化网络对数据做逼近处理,并以一种带遗忘因子的单输出RBF网络学习方法——梯度下降法对网络参数进行学习。生成的轨迹能够对任意道路形状进行拟合,并且满足车辆运动特性的约束。此外由于RBF网络是一种局部逼近网络,具有学习速度快的优点,对于动态变化的环境能够快速响应,满足车辆规划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最后,本文基于城区真实道路环境,在“智能先锋Ⅱ”无人驾驶车辆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结果验证了决策系统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CD133、HGF、PTTG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转移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一种可能的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也称为大肠癌,是世界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为第三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为第二位。每年大约有1,000,000例新发结直肠癌病
期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洼地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OEM巨头落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重要的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OEM的发展
通过对宁波市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传统选项课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构建高校健美操课程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建议
近年来,随着化肥产能的逐渐释放,行业总产能已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A公司作为化肥行业中的一员,同样面临行业竞争的威胁。由于新装置的投入运行,原有设备维修力量已不能够
目前,经济区域的发展迫切需要统一、完善的法治环境,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外已有类似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有各种成功的做法,对构建我国经济区域的法治一体化模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时代背景下,立法工作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有没有法的问题,而是法好不好、管不管用、解不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有限合伙制度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到中国,由于该制度拥有巧妙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上的种种优势,对国内的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2006年8月27日,第十
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数人侵权责任服从和服务于救济、预防、惩罚等多重功能的实现,而数人侵权责任的追究程序,往往因诉讼模式研究的滞后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数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