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卡是染织生产、销售以及科研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出现是基于现代染色学与色彩学的科学发展。对20世纪的染织业色卡展开分析与研究,回顾化学染料染色学和色彩学的发展道路,对指导我们科学研究植物染料以及继承传统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155件色卡实物与图像资料的研究,并结合文献资料,从色卡的历史、设计与制作以及色彩三个方面,探讨了20世纪中国染织业色卡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得到如下结论:(1)色卡在民国初期由国外传入,早期称作染料样本或者标本,大多由染料厂与洋行联合制作,以化学染料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发行;民国中后期我国丝织业中出现了色谱形式;解放后我国化工染料业延续了民国染料样本的传统方式,纺织业主要是采用色谱形式,大多称作染色样本、色谱,有的也称作色卡;改革开放后,才广泛的称作“色卡”,一些研究色彩学者出版了色彩词典,因为附录有色票,可以视为是色卡的另一种形式。(2)德国进口化学染料早在1882年已经传入我国,早期巴斯夫、亿立登染料分别通过爱礼司、禅臣等洋行代理销售;1925年大德颜料厂成立后,染料由德孚洋行经销,包括直接、硫化与海昌、盐基、酸性、阴丹士林和纳夫妥染料。英国进口染料于民国早期传入,由大英颜料公司生产,品种仅次德国。瑞士、法国、美国和日本的进口染料主要是在一战以后传入,品种各有侧重。民国时期国产化学染料仅能生产7种左右,解放后才陆续自主生产各种染料满足内需,特别是1958年研制成功的活性染料,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3)色卡的制作包括材料准备、样品染色、样品检测、样品固定以及装订成册等五个步骤。其中样品染色是制作的核心,主要分矩形打样和三角形打样两种方式。样品固定是设计的关键,包括粘贴、缠绕、穿结、缝纫、半固定、镶嵌等六种方法。(4)色卡主要用文字和数字两种方式说明色彩,对文字色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民国时期色卡中的染料色彩名沿用了清代的一些传统染织色彩名,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化学染料名、外来色名以及其他行业传入的色彩名;解放初期,上海地区色卡沿用了民国时期的一些染料色彩名,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清代的传统染织色彩名;随着1958年《色谱》的出版,一些新兴染织业色卡受其影响较深,而上海地区色卡,除受到《色谱》影响外,直到70年代还保留部分传统色彩名。(5)对1957年上海针织工业公司、1960年中国丝绸公司、1974年上海染丝厂和1979年纺织工业部制作的四册色卡进行了NCS色彩分析,研究发现:历年色彩在黑度上主要以低黑度为主,在彩度上,50年代以低彩度为主,在色相上,暖色调高于冷色调;到了70年代色彩以中彩度为主,冷色调与暖色调比例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