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秦汉以至隋唐,中原王朝与游牧部族势力在洮州地域反复争夺,力图将洮州纳入自己的管辖体系中。安史之乱后,洮州地区为吐蕃所占据,藏传佛教也伴随吐蕃势力进入洮州,藏传佛教各教派先后在洮州地区发展传播,为洮州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的创建奠定了宗教背景。明初,鉴于洮州瞩目的战略地位,明廷主动调整和主导甘青土官体系,充分利用该地区笃信藏传佛教的特点,敕建了一批具有世俗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藏传佛教寺院,并设僧纲制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秦汉以至隋唐,中原王朝与游牧部族势力在洮州地域反复争夺,力图将洮州纳入自己的管辖体系中。安史之乱后,洮州地区为吐蕃所占据,藏传佛教也伴随吐蕃势力进入洮州,藏传佛教各教派先后在洮州地区发展传播,为洮州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的创建奠定了宗教背景。明初,鉴于洮州瞩目的战略地位,明廷主动调整和主导甘青土官体系,充分利用该地区笃信藏传佛教的特点,敕建了一批具有世俗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藏传佛教寺院,并设僧纲制度羁縻边民。同时赋予洮州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僧纲统领部落和管理番人军队的双重权力,为藏传佛教寺庙颁发护敕,从而在法令层面保证了僧团的权益,维系和加强洮州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对明朝政治隶属关系。随着洮州社会发展的演进,明代洮州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僧纲逐渐发展成为僧职土司,成为洮州地方社会中特殊而具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单位。明朝对此采取“招番纳马”、“朝贡”、“优以贡利”等举措来管理洮州僧职土司,使得明代洮州家族性僧职土司成为约束番人、加强汉番往来及维护洮州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清代洮州社会的治理提供了经验。
其他文献
晚清社会经历百年未有之巨变,政治上表现为党派林立,思想上表现为新旧交替,作家们以生花妙笔对社会现实做了艺术化、寓言化的处理。本论文以晚清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文本,探讨晚清神怪小说的产生背景、内容、主题思想及影响。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界定概念、研究现状及重难点。正文大致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概述晚清神怪小说。包括分析产生背景,梳理小说版本、存的基本情况,并选取两位代表性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没有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创新基层治理格局的大前提下,乡村多元治理主体能否协同合作,承担起乡村振兴对于治理主体功能的要求,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社会中极为常见的经济组织,在多年的发展中,农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农民的主动参与,推进了各类事务的有效落实,也促进了农村社
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工会的中心任务,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的政治责任,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实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进入新时代,劳资关系深刻变化,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地位”未改变、“四化”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直接维权乏力等问题,限制了工会职能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原因
萧道管(1855-1907),字君珮,一字道安,侯官(今福建闽侯)人。清末著名的女性文人、考据学家。其夫陈衍亦为著名诗人、学者,官至学部主事,夫妻二人感情甚笃。萧道管“少喜泛览,继耽考证”,其学术志趣主要在考证,集中体现于《列女传集解》中。该书为清代《列女传》注解的集大成之作,今仅可见《石遗室丛书》本,系陈衍整理刊刻,收录于其《石遗室丛书》中,现藏于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图书馆古籍部。本文分四章对萧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区别于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事业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由政府主导,依靠财政长期投入,服务对象为全体人民,建设成果由全民共享。民国时期,兰州市因地处西北,卫生工作受重视程度较低,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情况较其他地区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甘肃省公共卫生事业恢复与发展,兰州市也随之开始公共卫生事业建设。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管理办法、采
西北防疫处成立于1934年8月1日,主要工作是调查防治西北各省兽疫与制造防疫应需的兽用制品,此外还协助民众开展各项防疫工作。它是基于“九一八”事变的催化,以及西北开发的号召,经国民政府派员考察后建立的一个卫生防疫机构。1928年,国民政府正式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并将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将西北开发作为其首要任务。西北开发之重要,一是为了增加经济,二是为了巩固国防。一方面,西北地区的畜牧事业有极大
“二谛”思想作为印度中观派乃至佛教的核心理论,统摄一切佛法,只有正解“二谛”,才能通达整个佛教理论,反之则无法理解佛法,因此历代学者对“二谛”思想无不盛谈。吉藏与宗喀巴是汉藏两地中观学说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两者在其中观学说中,对“二谛”思想则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经过文本分析比较可得出:他们对“二谛”思想的共同理解在总的层面没有大的偏差,但在阐释“二谛”思想的具体蕴含、判教法、观空方法上均有差异,这些
1915年,北洋政府以清明节为植树节,鼓励全国民众植树造林;1928年,国民政府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设为植树节,并于1929年开始开展全国性的植树造林运动。在植树节和全国性植树造林运动的推动下,民国时期甘肃省的植树造林运动也在全省各地开展起来,受甘肃省情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植树造林活动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性。民国初期,甘肃省的植树造林活动宣传大于实际,通过广泛宣传,让民众了解
民国初期,陕西省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环境复杂,1928年至1932年间饥荒爆发、疫病流行,全省伤亡惨重。当时陕西没有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人民也没有提前防疫的意识,因而灾疫的突然爆发,令人措手不及,政府虽然成立了临时防治机构,但是囿于能力有限,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这次疫情给陕西省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在其冲击之下,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进行反思,提出设立永久性的防疫机关,防患于未然。陕西省政府吸取惨痛教
近代以来,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娱乐休闲方式,最先在中国东部地区流行。甘肃虽居西北内陆,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电影也在甘肃传播开来。电影放映活动肇起甘肃电影业,其发展形态包括私人放映、军方放映和官方放映,直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甘肃第一家民营电影院——新民电影院。继之,在早期奠定的发展基础上,民营电影院形成群体发展态势,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分布较广。在抗战时期,甘肃电影放映事业持续发展,也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