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资源论近年来在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那些具有组织特性、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企业的关键性资源和能力并非是那些从企业外部直接购得的物资,而是企业整合、运用资源的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构建出的能力。本文将企业资源论应用到制造战略领域,并提出制造领域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资源从而积累出来的制造能力。本文分别解释了资源与制造能力的内涵,并主要考察制造能力的五项构成要素,即质量保障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柔性反映能力、交货保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资源向制造能力转化的过程与可能性结果,并提出了基于企业资源论的竞争战略模型。论文同时讨论了制造决策在资源向制造能力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制造决策是基于现有资源所作出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资源的获取与使用,并最终决定资源向制造能力转化的结果和效果。论文根据理论推导,从而提出企业资源向制造能力转化的假设和理论模型。论文利用国际制造战略调查(IMSSⅣ)2005年的调研数据库,选取相应的指标,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数据拟合与检验。模型包括度量模型和路径模型两部分,在完成了假设前提检验与违犯性估计检验后,本文利用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主要的拟合评价指标表明本论文的模型满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要求。研究结果发现资源对质量保障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柔性反应能力具有较强的影响关系,对于交货保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较弱。同时发现结构决策、基础决策和集成决策三项制造决策要素与资源之间都分别存在着显著的互为影响关系,并分别对制造能力的各项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基础决策的影响作用明显强于其他两项制造决策的影响程度。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三项假设关系,即资源是构建制造能力的基础、制造决策与资源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制造决策与资源一起共同提升制造能力。此外,本研究还将IMSSⅣ数据库中的中国企业样本与全球样本、美国样本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制造业在资源、制造决策和制造能力各项要素方面的表现以及同全球、美国企业的差异,发现中国制造业虽然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与美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论文进而提出了一些中国制造企业构建制造能力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