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进步思想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mwj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科技进步思想,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升华,是科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自建国以来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思想,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就是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向农业产业经营发展。通过大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带来社会效益。邓小平同志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情况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和发展农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途径,体现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相适应,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发展龙头产业与特色产业。当地政府通过以项目为裁体,加强与企业、高等院校相结合,研制出更适用的农业技术以备农业生产之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科技作为支撑,对科技思想进行不断创新,否则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本文主要是研究邓小平科技进步思想的产生条件、主要内容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去体现,对于深化我国农村改革,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群体性事件是指那些由某种社会矛盾引发的,一定数量的人群参与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些诉求而采取过激行为,并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群众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具有主
党的历史文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记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历史文献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随之呈现出复杂性、矛盾性、多变性等特点。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这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特征作了初步的概略预测,对后人有奠基作用,但由于历史发展未能把矛盾完全展开,马克思恩格斯没能总结出社会主义本质。列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
1991年,苏联这一社会丰义大国的一夜骤变震撼了全世界,之后在叶利钦全盘西化思想的带领下俄罗斯经历了一段灾难性的历史。这段时期俄罗斯民众从对自由主义由极度崇拜到弃之如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