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选是目前选煤厂处理细粒级煤泥的主要方法,然而浮选入料的泥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会导致上浮的精煤很容易夹带细泥,造成浮选精煤灰分升高,极大地影响浮选精煤的质量。选择性絮凝可以改变煤的表面性质,先使煤与矿物杂质分散,再利用合适的选择性絮凝剂对煤粒进行选择性絮凝,而矿物杂质仍处于分散状态,最后通过浮选将絮团收集出来。因此,通过选择性絮凝—浮选的方法提高高灰细泥煤的浮选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马兰8#煤为研究对象,在优化浮选药剂制度的基础上,考察加入分散剂和选择性絮凝剂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进行了加药方式、主轴转速、再分散再絮凝等试验条件的优化研究,并采用接触角分析、表面张力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以及Zeta电位分析等手段对选择性絮凝前后的煤样进行表征,通过初步机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六偏磷酸钠、单宁酸、硅酸钠、氟化钠、氢氧化钠五种分散剂进行最佳用量和浓度的探索,发现分散剂具有明显的抗凝聚与抗互凝作用,不同分散剂之间分散效果存在差异,相同用量,并对同一悬浮体而言,其强弱顺序为:六偏磷酸钠>单宁酸>水玻璃>氟化钠>氢氧化钠。当选用六偏磷酸钠浓度为5%,用量为11OOg/t干煤泥时,其分散效果最佳。2、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分别以不同分子量的阴离子、阳离子、双性离子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PAM)作为选择性絮凝剂优化浮选效果,得到各种药剂的最佳用量,并对每种类型药剂最佳用量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适合马兰8#煤的PAM为阳离子型絮凝剂,分子量为1200万,用量为30g/t干煤泥。3、以分子量为1200万、用量为30g/t干煤泥的阳离子PAM为试验条件,改变加药方式、改变主轴转速,进行再分散再絮凝试验,发现加药方式为1min(分散剂)—1min(PAM)—1min(捕收剂),主轴转速为1800r/min时,选择性絮凝—浮选试验效果最佳;优化后浮选总精煤产率提高了 3.68%,2min精煤产品灰分降低了 4.92%,总精煤可燃体回收率提高了 9.59%。对选择性絮凝—浮选的精煤产品进行再分散再絮凝试验,精煤产率虽有所降低,但精煤灰分也大大减小,说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精煤灰分。4、试验中若不加分散剂或不加煤油,浮选精煤指标均变差,说明选择性絮凝中若泥质不能与煤粒进行有效分散,则会严重影响絮凝剂的选择性以及浮选效果,且PAM在试验中不起捕收作用。5、通过接触角分析、表面张力分析、激光粒度分析以及Zeta电位分析可以得出:煤样经分散絮凝后接触角变大,表面张力降低,说明煤样的疏水性增强,有利于浮选过程中煤与气泡的相互作用;煤样先加入分散剂后细粒增多,说明粘附在煤粒上的泥质矿物分散脱落,再加入絮凝剂后细粒减少,则是由于絮凝剂将煤粒絮凝成团的缘故;煤样先经过分散后,非目标矿物(泥质)ζ电位绝对值大幅提高,说明提高了非目标矿物的分散性,再加入絮凝剂后目标矿物(煤粒)的ζ电位绝对值比非目标矿物低,其差距越大,则说明絮凝剂的选择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