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比较蒽环类药物治疗方案(E组)、多西他赛联合卡铂/顺铂、曲妥珠单抗化疗(H组)、包含ANTs化疗后序贯曲妥珠单抗(E+H组)化疗后对药物性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时间分布;并且比较生物标志物(即肌钙蛋白I及N端B型脑钠肽)对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在E+H组患者化疗组中的临床预测价值,并进行及早的干预治疗,为以后肿瘤化疗导致心脏毒性提供临床经验,减少化疗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的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并通过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HER2阳性的且已行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21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并记录心率、心脏射血分数、生物标志物c Tn I及NT-pro BNP的血清浓度水平。分别将其3组患者于治疗后观察15个月,以有心脏毒性视为观察的终点,到观察的终点为止上述观察的3组患者根据药物性心脏毒性的诊断标准分为心脏毒性组与非心脏毒性组。研究比较3组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的时间及概率并与未发生心脏毒性组的之间的差异,并探讨比较在E+H组中c Tn I、NT-pro BNP早期对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预测的价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收集患者的基线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这3组患者在年龄、身高、身体质量指数中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通过方差分析研究3组患者于治疗前的心功能相关危险因素(即心率、心脏射血分数、c Tn I、NT-pro 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的基础临床资料如既往是否患有高血压(至少>1年)、高脂血症、糖尿病,其他遗传性疾病如心脏病家族史、甲状腺代谢性疾病、吸烟,及手术方式、肿瘤分期、ER状态、PR状态、Ki-67%值、有无内分泌治疗等临床指标通过卡方分析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组患者中在药物性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上,通过卡方检验得出:E组患者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最高(39.02%),其次为E+H组(22.22%)、H组(14.29%),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发现3组不同的治疗方案中药物性心脏毒性发生的概率为0.039,认为3组患者在心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3组患者由于治疗方案的不同导致其心功能障碍发生率各异;通过c2分割法对3组患者心脏毒性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在统计学中无意义(P>0.01)。说明E组病患在其之后序贯曲妥珠单抗及在曲妥珠单抗用药前曾有ANTs用药史其发生心脏毒性的概率也不会因此增加;(3)根据心脏毒性发生的时间分布,通过统计学分析可知,3组患者均于慢性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最高,分别为:E组为68.8%、H组为80.0%、E+H组为100%;(4)在E+H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的预测中,到观察的终点是否发生心功能障碍分为心脏毒性组与非心脏毒性组,参照药物性心脏毒性的诊断依据,卡方检验分析比较E+H组方案用药后的心脏毒性组(N=10)与非心脏毒性组(N=35),研究发现在T1~T15的时间段中,c Tn I在是否发生心脏毒性事件之间的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发现NT-pro BNP在两者中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c Tn I的血液浓度水平在临床上的预测价值较大;(5)在E+H组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中吸烟(有vs.无)(P=0.006),高血压(有vs.无)(P=0.033),高血脂(有vs.无)(P=0.033)及c Tnl(P=0.028)是患者在E+H组方案用药后心脏毒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在Logistic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可作为乳腺癌患者E+H方案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仅有c Tnl(P=0.037)。结论:(1)ANTs化疗方案相比较其他化疗药物易发生心脏毒性事件;(2)在ANTs用药后序贯曲妥珠单抗化疗不会增加药物性心脏毒性事件的发生率;(3)化疗药物所致的药物性心脏毒性事件大多数(80.66%)发生于慢性心脏毒性事件即在化疗后1个月到1年内;(4)研究发现c Tn I可能更早预测药物性心脏毒性的发生,同时c Tnl(P=0.037)可作为E+H方案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