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用药规律,为以后在失眠病症的中医方药治疗方面提供些许借鉴,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按照设立的标准搜集《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整理出来的原始方剂运用EXCEL逐个记录相关方剂的名称、药物组成,建立原始数据库;将每首处方看成一个小组,药物看成小组组员,组员设置为1,非组员设置为0。按照此法对用药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建立相对应的药性、药味、归经等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以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为对象,找出药物之间的结合关系,探寻药物之间存在的配伍关系。
结果:本次纳入统计处方共244首,使用药物218味,合计2108次。得出频数≥10次的药物有56味,占药物总数的25.6%;合计频数1615,占总频数的76.6%,使用频数领先的前10味药物,频数均≥45次,依次为:甘草、人参、麦冬、黄芩、茯苓、生地黄、酸枣仁、黄芪、茯神、肉桂。在药物分类中,补虚药使用总频数为495次,占23.43%。清热药在使用总频数为372次,占17.65%,安神药使用总频数为206次,占9.77%。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最常用,药物归经方面的统计信息显示主入心经、脾经、肝经。聚类分析得到16组药对:1防风、羚羊角,2黄芪、酸枣仁,3茯苓、陈皮,4半夏、细辛,5款冬花、紫苑,6麻黄、杏仁,7槟榔、木香,8大腹皮、郁李仁,9大黄、芒硝,10天花粉、黄连,11黄芩、知母,12葛根、石膏,13甘草、麦冬,14柴胡、赤芍,15升麻、犀角,16茯神、龙齿。出现7组聚类方剂,1防风、羚羊角、远志、黄芪、酸枣仁、人参、熟地、白术、肉桂、当归、川芎、附子、牛膝、羌活、鳖甲,2茯苓、陈皮、半夏、细辛、款冬花、紫苑、麻黄、杏仁、五味子,3槟榔、木香、大腹皮、郁李仁、桑白皮、木通、葶苈子,4牛黄、麝香、朱砂、天竺黄,5大黄、芒硝、栀子,6天花粉、黄连、黄芩、知母、葛根、石膏、地骨皮,7甘草、麦冬、柴胡、赤芍、枳壳、升麻、犀角、玄参、茯神、龙齿、生地黄。
结论:
1.《太平圣惠方》中所载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用药主要以具有补虚、清热、安神等功效,药性寒、温,药味甘、苦、辛,入心、脾、肝经的药物为主。
2.以《太平圣惠方》为主的宋以前中医学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及方剂主要以治疗正虚、内热、风邪、郁滞的药对、方剂为主。
3.《太平圣惠方》中,失眠具有虚、热、风、滞等病机特点,且常相兼出现。
4.芳香类药物开始出现在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中。
方法:按照设立的标准搜集《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整理出来的原始方剂运用EXCEL逐个记录相关方剂的名称、药物组成,建立原始数据库;将每首处方看成一个小组,药物看成小组组员,组员设置为1,非组员设置为0。按照此法对用药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建立相对应的药性、药味、归经等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以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为对象,找出药物之间的结合关系,探寻药物之间存在的配伍关系。
结果:本次纳入统计处方共244首,使用药物218味,合计2108次。得出频数≥10次的药物有56味,占药物总数的25.6%;合计频数1615,占总频数的76.6%,使用频数领先的前10味药物,频数均≥45次,依次为:甘草、人参、麦冬、黄芩、茯苓、生地黄、酸枣仁、黄芪、茯神、肉桂。在药物分类中,补虚药使用总频数为495次,占23.43%。清热药在使用总频数为372次,占17.65%,安神药使用总频数为206次,占9.77%。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最常用,药物归经方面的统计信息显示主入心经、脾经、肝经。聚类分析得到16组药对:1防风、羚羊角,2黄芪、酸枣仁,3茯苓、陈皮,4半夏、细辛,5款冬花、紫苑,6麻黄、杏仁,7槟榔、木香,8大腹皮、郁李仁,9大黄、芒硝,10天花粉、黄连,11黄芩、知母,12葛根、石膏,13甘草、麦冬,14柴胡、赤芍,15升麻、犀角,16茯神、龙齿。出现7组聚类方剂,1防风、羚羊角、远志、黄芪、酸枣仁、人参、熟地、白术、肉桂、当归、川芎、附子、牛膝、羌活、鳖甲,2茯苓、陈皮、半夏、细辛、款冬花、紫苑、麻黄、杏仁、五味子,3槟榔、木香、大腹皮、郁李仁、桑白皮、木通、葶苈子,4牛黄、麝香、朱砂、天竺黄,5大黄、芒硝、栀子,6天花粉、黄连、黄芩、知母、葛根、石膏、地骨皮,7甘草、麦冬、柴胡、赤芍、枳壳、升麻、犀角、玄参、茯神、龙齿、生地黄。
结论:
1.《太平圣惠方》中所载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用药主要以具有补虚、清热、安神等功效,药性寒、温,药味甘、苦、辛,入心、脾、肝经的药物为主。
2.以《太平圣惠方》为主的宋以前中医学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及方剂主要以治疗正虚、内热、风邪、郁滞的药对、方剂为主。
3.《太平圣惠方》中,失眠具有虚、热、风、滞等病机特点,且常相兼出现。
4.芳香类药物开始出现在治疗失眠的相关方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