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声是汉语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影响汉语语音的音强、音长、音高、音色,还会超越语音的范围,影响到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自赵元任于1922年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中首开轻声研究的先河以来,汉语轻声的研究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轻声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但其研究成果多偏重于语音方面,轻声对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为语料,从对比的角度来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两者的语义、语法差异,进而探讨轻声对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从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内部结构、语义、语法、同一性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并涉及到轻声构词的问题。如此,不仅有助于弄清轻声词条的内部结构、语义、语法特点以及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同一性问题,而且还有助于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教学与词典编纂。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章是引言部分,我们主要介绍了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现代汉语轻声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介绍了论文拟采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对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内部结构进行穷尽性分析。首先分析了非轻声词条的结构特点,然后分析了轻声前后词条的内部结构变化。在分析中,我们发现非轻声单纯词条全部是拟声词;复合词条以偏正型和联合型为主;轻声词条的结构需要借助于非轻声词条才能判断。第三章对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语义进行分析。从两个角度对语料进行语义考察。一是从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角度,非轻声词条的词义是语素义的直观反映,大多是透明的;轻声词条的词义则多是语素义的引申义。二是从基义和陪义的角度,多数轻声、非轻声词条的基义有引申联系;轻声词条的陪义更倾向于口头语体、贬义和讽刺的情态和现代义位。第四章对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语法进行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轻声前后词性未变的同形词条,其语法意义的变化,名词表现为语义虚化,甚至后一语素变为词缀;动词则表现在所表达的语义是动词重叠的意义;形容词表现不是很明显,但也有语义虚化,后一语素变为词缀的现象。二是轻声前后词性改变,包括两类:词汇意义不变,语法意义变化;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以上均结合具体的语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五章对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的同一性进行分析。我们运用词汇词、语法词的观点从词义和词类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词义的同一性上,认为词源上有联系,现时感觉有联系的,为一个词汇词。在词类的同一性上,认为词汇意义保持一致,只是语法意义改变的是一个词汇词。据此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轻声、非轻声同形词条安排的不合理之处,并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涉及到轻声的构词问题,认为轻声可以构词。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将论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说明论文的研究价值,并提出仍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