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萧乾小说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文章已经不少,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由萧乾的小说而展开的关于萧乾的派别归属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萧乾小说艺术独特性的研究;三是从整体的角度对萧乾小说进行的研究。但萧乾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犹如黑暗中的宝石,一直未曾得到充分的重视。虽有研究者论及萧乾小说中所蕴涵的悲剧意识,但尚缺少对其悲剧意识进行整体性深入的研究。苦难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悲剧,萧乾来自于下层贫民社会,早年的贫穷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上私塾因缴不起学费受到殴打,母亲给人当佣工给他“精神上的凌辱”,在毛毯房第一次领到半工半读挣下的工资,惊喜地奔回家那天,亲眼目睹母亲的死……种种偶然和必然的不幸的遭遇,使萧乾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京派”作家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其平民化的人道关怀对民族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层次的严肃思考,眼光紧紧凝视着这片土地的主人,作品触及到他们的生活、命运和灵魂,温情的笔墨下流淌着现代知识分子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无言的哀戚。使他的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更多地融注了对劳动人民生存困境的悲悯情怀和对质朴、善良、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力的呼唤和捍卫。表现出了对下层百姓深切的同情与关爱,深刻地揭示了个体在生活与时代的双重重压之下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剧主题。这些表现生命的苦难,甚至是毁灭的作品折射出萧乾小说中蕴涵的独特的悲剧意识。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悲剧情结,作家着力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所蕴涵的悲剧精神。生命的力量在不懈地与厄运抗争中闪光。但在维护自身生命自由与生存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价值最终还是难以实现。西方宗教文化在萧乾那里构成了一对矛盾体,给他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宗教中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是他赞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内化为他文化人格的一部分,宗教虚幻的理想世界给萧乾孤寂的童年带来了些许的精神慰藉,寻求着精神的某种寄托,抚慰着陷入孤独与悲凉的人生。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利用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政治的侵略,又是他大加批判的对象。萧乾对宗教从直观经验的观察,到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批判,构成了他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一系列作品的基础。但是萧乾无论是反对宗教的外显功能,还是对它文化意义价值的认同,都表现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生存困境的关注,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使他的小说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悲剧意识。童年不幸的遭际与经历,使萧乾在小说的创作上选择了儿童的叙事视角,这一叙事视角的选择使他的小说充满着苦难、眼泪、令人心酸的悲情,给人凄凉、悲惨的心理感受和难以隐藏的悲剧意蕴。同时萧乾小说叙事内容具有的诗化特征,以意绪或情趣为内容表现的核心,以写意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借助于意境的创造和情绪氛围的渲染,更加渲染了他的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情绪。从叙事视角、悲剧意识的诗意呈现上使萧乾小说的悲剧蕴涵得以艺术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