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农户提高收入,摆脱收入贫困,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户收入成为衡量精准扶贫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户收入水平仍然需要着力提高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户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议题之一。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将逐渐向缩小农户收入差距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转移。因此,对精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农户提高收入,摆脱收入贫困,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户收入成为衡量精准扶贫政策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户收入水平仍然需要着力提高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农户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议题之一。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将逐渐向缩小农户收入差距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转移。因此,对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户收入问题进行研究是我国农村发展与管理尤其是农村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精准扶贫政策,以中部地区H市三类地形地区(平原、丘陵、山地)和三类收入组别(高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低收入组)农户为研究对象,从收入现状(水平、结构)和收入差距两方面对农户收入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关注H市农户收入差距问题。首先,界定关键研究概念并进行理论分析和文献综述;回顾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其次,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农户收入现状与问题进行描述,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户收入差距的变化。再次,从相关精准扶贫政策出发,分析和寻找导致农户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考察H市农户收入差距及其根源问题,以期对H市农户收入差距状况和成因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为政府治理农户收入问题的农村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设计提供参考意见。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回顾与总结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工作,依据社会的进步、贫困特征的变化等,扶贫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扶贫的阶段(1978-1985年)、制度性大规模扶贫阶段(1986-1993年)、综合性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阶段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及精准扶贫战略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政策特征。第二,关于农户收入及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收入差距变化方面:无论是从整体考虑,还是分区域和组别进行考虑,农户户均收入、人均收入均在增加,农户收入来源由2011年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转为2016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驾齐驱。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户收入差距方面,平原与丘陵地区间户均收入差距拉大;平原与山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拉大;平原与丘陵地区间工资性收入差距拉大;平原与丘陵地区和山地地区间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均拉大;三大地形地区间转移性收入差距均在拉大;高、中、低三组农户在户均收入、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均在扩大,在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方面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同一组别不同地区农户,无论是基于总收入还是基于各项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平原地区高、中、低三组农户收入与丘陵地区高、中、低三组农户收入间的差距总体上是拉大的;平原地区高、中、低三组农户收入与山地地区高、中、低三组农户收入间的差距总体上有增有减;丘陵地区高、中、低三组农户收入与山地地区高、中、低三组农户收入间的差距总体上是缩小的。第三,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户收入差距变化原因及政策执行的问题方面:在结对帮扶政策方面,帮扶单位能力参差不齐、帮扶重“物质”而轻“精神”、帮扶重“重点村”轻“一般村”;在产业扶贫政策方面,产业扶贫政策偏向种养大户、产业扶贫成效受制于地区资源禀赋和项目属性;在金融扶贫政策方面,农户正规借贷需求存在差异、金融扶贫资金分配不均衡、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冲突;在兜底保障政策方面,社会救助未向支出型贫困户延伸、低保兜底政策使低保对象形成福利依赖、兜底性政策区域差异导致农户收入差距拉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精准扶贫政策之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户收入改善提出有关政策建议。H市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治理农户差距:针对农户整体-加强农户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素质培养、持续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帮扶资源均衡化、设立衔接过渡期;针对三大地形地区农户-平原地区增强县域就业吸纳能力、丘陵地区创制电商帮扶政策、山地地区完善农户创业帮扶机制;针对不同收入组农户-高收入组农户要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中等收入组农户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低收入组农户应加强常态化帮扶。
其他文献
我国儿童福利政策正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转变,困境儿童的救助与保护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其中的事实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也走入人们视野。现如今,事实孤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亟待解决。原生家庭的阴影下成长的事实孤儿,往往会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而融入了增能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小组工作方式,能够很好地在事实孤儿心理干预过程中引发成员间的互动互助,并弥补其父母教育的缺位,消除其产生自卑心理的错误信念,从“填补物质
近年来,随着慈善宣传力度的加大,社会慈善捐赠总量不断加大,作为“第三部门”资源的慈善捐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慈善捐赠能够发挥财富再分配作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难关,快速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强力手段。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调解手段,其对于慈善捐赠的影响也显著影响着社会再分配的效果。为研究公共服务供给对于公民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情况,本研究使用CFPS2014年--2
在我国,脑瘫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和费用高昂,相当一部分脑瘫患儿没有得到及时的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带来了严峻的患儿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家庭为中心,家长参与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不仅节约费用、方式灵活,而且可以稳固患儿的康复效果,因此,我国提倡家长参与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推广脑瘫儿童家庭康复。但是,由于目前脑瘫儿童家庭康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在脑瘫儿童家庭康复中,缺乏针对家长的全面、专业
随着社会化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机构养老护理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养老护理员作为为老人提供直接服务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当前,养老机构中护理员面临着工作强度大,专业技能缺乏,薪资待遇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给护理员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压力。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压力会造成情绪焦虑、心情烦闷、身体素质下降等负面后果。而这些后果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员对于护理行业的认同感,易催化护理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儿童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儿童成长带来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均呈现出加倍放大的趋势。如何通过专业化的手段,让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发挥的作用最大化和消极因素产生的作用最小化,是新时期保护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时代命题。如果说,困境儿童是
习总书记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贺信上强调的那样“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所以现在正是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机,全球各国纷纷将人工智能作为开拓产业市场与提升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手段,以期在全球的综合国力比拼中抢占先机,而这也正是中国的机会。随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快速成长阶段,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人脸识别、
目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学习教育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而对其自信心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重点着眼于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层面的问题,尤其是由于留守带来的自信心较弱等问题。通过参与式探讨获得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鄂州市P乡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现状,发现该乡留守儿童自信心状况总体偏差。而社会工作在提升自信心和情绪疏导等方面具有专业性优势,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发挥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着稳定性低,从业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高流动性不仅不利于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基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工作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职业流动的关系问题,是探索构建社会工作职业化队伍
广州市是一个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许多外来人口来穗定居、打工,来穗儿童因此也迅速增加。既往研究往往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较少研究流动儿童亲子关系。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接触的场所,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紧张或疏离的亲子关系都将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养成。本文研究目的有:第一,深入掌握X社区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现状;第二,分析导致流动儿童亲子关
伴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高速提升与数据量的日益庞大,人工智能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中。目前,人工智能被视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截止到2019年底,全球已有美国、中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陆续出台了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国自2013年开始围绕人工智能颁布《关于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里明确要着重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同年又在《“互联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