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院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中医证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为CKD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组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选择在湖北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非透析CKD患者共157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入组的患者做相关的基线访视(访视1),包括问卷调查(一般资料,病史,中医证候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查,并于第一次访视后的第12月(访视2)、第24月(访视3)、第36月(访视4)分别进行随访,采集相关数据,随访中出现终点事件(包括肾脏事件终点,心血管事件终点,死亡)则停止随访,研究截止时未出现终点事件的患者列为截尾数据。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B组为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白蛋白(Albumin,Alb)、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Scr)、尿酸(uric acid,UA)、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并对两组的中医证型进行分析。采用生存分析中COX风险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两种方法分析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157例CKD1-4期患者,其中男性87例(55.4%),女性70例(44.6%)。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32.3±7.9)个月。截止研究完成,脱落病人6例,单纯肾脏终点25例,单纯心血管事件终点17例,死亡4例(1例死亡于肾脏事件,3例死亡于心血管事件),未进入终点109例。本中心纳入CKD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为13.2%。A组和B组两组比较,年龄与性别无差异(P>0.05)。2.A组基线访视时的平均颈动脉IMT为(1.000±0.195)mm,B组基线访视时的平均颈动脉IMT为(0.775±0.249)mm,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截止研究完成,109例未进入终点病例平均颈动脉IMT为(0.836±0.162)mm。与基线访视时的157例患者平均颈动脉IMT(0.799±0.253)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5)。3.A组基线访视时的平均HB为(114.84±25.63)g/L,B组基线访视时的平均HB为(126.16±21.15)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4)。4.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贫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颈动脉IMT增厚及中医本虚证、标实证与CKD期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存在相关性,主证为脾肾阳虚证患者较脾肾气虚证的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合并有瘀血证比湿浊证的CKD期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而其余指标,如性别、年龄、HBA1c、Alb、TG、TC、HDL-C、LDL-C、e GFR、UA、P及Ca与患者心血管事件无明显相关性。5.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B以及颈动脉IMT水平有统计学的差异。血红蛋白低于110g/L、颈动脉IMT大于0.8mm(b>0,HR>1)均对CKD期患者的生存时间产生负面影响,其对应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648、2.520。结论:1.慢性肾脏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事件,贫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颈动脉IMT增厚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HB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靠预测指标。2.中医本虚证、标实证与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脾肾气虚证和合并有瘀血证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