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粮食安全成为了一个广泛且严重的问题,在动荡的国际形势和变化莫测的气候影响下,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成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在分析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泰北段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土地稀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根据泰北段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筛选出自然条件中的坡度、坡向、高程、土壤质地及酸碱度、灌溉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的交通便利度、耕作便利度及区域人口密度等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评指标的权重。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泰北段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程度评价研究,对研究中的各参评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和标准赋值。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分值测算并划分宜耕等级,从而构建了一个多指标参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出泰北段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并对其进行宜耕等级划分,根据宜耕等级划分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泰北段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合理性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泰北段共有5664.752平方千米的耕地后备资源,在用地类型方面,以草地为主、灌木丛为辅、湿地及裸土面积较少。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沿河平原地带及河谷地区,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缓坡地带也大量分布,其分布与耕地资源及林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2)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泰北段共有宜耕地后备资源共有5624.053平方千米,分为102443个斑块,主要以中低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为主,斑块相对完整;而高度宜耕数量较少,且斑块较为破碎,分布零散。其中高度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有667.925平方千米,占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11.876%,共有28551个斑块;中度宜耕后备资源面3781.264平方千米,占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67.234%,共有66132个斑块;低度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有1174.863平方千米,占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20.890%,共有7790个斑块。(3)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泰北段宜耕的后备资源在用地类型方面以草地为主、灌木丛为辅、湿地及裸土分布较少。在泰北段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中,草地面积为3598.988平方千米,是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共有51608个斑块;其次为灌木丛,其面积有2012.750平方千米,共有46278个斑块;再次为裸土,其面积为6.817平方千米,有3196个斑块;最后为湿地,面积有5.498平方千米,有1361个斑块,平均每个斑块面积为0.0040平方千米。(4)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泰北段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较为零散,地区差异明显,斑块破碎。地形分布方面,高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开发条件优良的平原地带及河谷地区;而中低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行政区分布方面,在清莱府,高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着人口密度较高的湄赛县、潘县及清莱府自治县,其他县份有较少分布,而中低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清莱府西部及西南部的湄法銮县、湄岁县及渊巴宝县,东部及中部的汤县、渊根县、清盛县、帕雅门莱县及堆銮县;在清迈府,高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清迈府自治县周边的讪巴东县、沙拉披县、山甘亨县、讪赛县及西南部的荷县、堆道县等,其他县份如芳县、帕劳县等也有少量分布,中低度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西部山区的在湄曾县、沙孟县、荷县、翁桂县,南部地区的堆道县、宗通县,北部地区的猜巴干县、渊根县、湄登县及帕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