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e(Ni)@MO2(M=Si,Ti)核壳结构表征及微波电磁性能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hai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新型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吸收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宽频吸收、强反射损耗和良好耐候性的要求非常迫切。铁磁金属颗粒独特的铁磁特性是实现宽频、高效吸收的基础。但是该类材料优良的电磁性能由于涡流效应、填充率低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引入介电层对铁磁颗粒进行包覆以实现颗粒间充分隔离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铁磁/介电界面的存在有可能产生新的电磁损耗,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磁损耗效能。因此本文以高性能的铁磁/介电复合颗粒为目标,首先制备了CoFe(Ni)合金颗粒,通过Fe、Ni元素的引入调控了电磁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电层包覆得到了具有良好耐高温性能的CoFe(Ni)@MO2复合颗粒,随后通过氢热处理进一步优化了电磁性能,实现了高性能电磁波吸收剂的开发利用。采用简单高效的液相还原方法制备了直径为0.5–3.5μm的Co微米球,通过Fe元素的引入制备了尺寸可控且分布均匀的Co7Fe3微米球,通过Ni元素的引入制备了具有锥形凸起的CoNi微米球。Fe元素的引入显著提升饱和磁化强度;Ni元素的引入产生位于5.1GHz处的铁磁共振,所得CoNi微米球的磁损耗性能较Co明显增强。利用溶胶凝胶工艺构建了CoFe(Ni)@MO2复合颗粒。其中SiO2介电层完整致密、厚度可控,能够显著提高复合微球的抗氧化性能。Co和Co@SiO2的研究表明,填充率对电磁性能的影响基本呈现线性规律,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随填充率的增加而升高。CoFe(Ni)@MO2复合微球组织结构表征和电磁性能分析表明,MO2介电层隔离了Co(Co7Fe3)微米球,避免了颗粒间的局部团聚结块现象,从而削弱了偶极极化、抑制了局部涡流效应;但MO2介电层包覆过程中,小范围内CoNi微米球被整体包裹形成具有一定长径比的团聚体,其存在使偶极极化和局部涡流效应显著增强。CoFe(Ni)@MO2氢热处理后微观结构演变和电磁性能研究表明,氢热处理后CoFe(Ni)核的结晶度改善、缺陷消除,增强了饱和磁化强度,进而提高了磁导率;同时,氢热处理后TiO2从无定形态晶化为锐钛矿使导电性显著增强,因而介电弛豫增强,介电常数升高。CoFe(Ni)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表明,Co7Fe3和CoNi涂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较Co明显增强。以直径为350nm的Co7Fe3微米球为填料时涂层的最大反射损耗为78.4dB,有效吸收带宽6.7GHz(10–16.7GHz),涂层厚度仅为1.59mm。以CoNi微米球为填料、涂层厚度为2.5mm时,其有效吸收带宽达9.6GHz(8.4–18.0GHz),几乎覆盖了整个X–Ku波段。TiO2引入及氢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吸收剂的性能,以Co7Fe3@TiO2为填料的涂层可获得位于C波段宽为2.0GHz的有效吸收;以CoNi@TiO2为填料的涂层可获得位于S波段强76.6dB,宽1.2GHz的有效吸收。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在工程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无人车/机的编队控制、多飞行器的姿态控制、移动传感器的区域覆盖等。一致性控制是协同控制问题的基础,所谓一致性是指智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中某些期望的状态趋于一个共同的值,因此针对一致性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通常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使得一组智能体通过局部通信的方式协作完成
锂硫电池正极理论质量比容量高达1675 mAh g-1,具有很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硫电池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引起的穿梭效应和充放电过程中反应动力学迟缓的问题尤为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碳材料的掺杂以及复合改性,设计四种高性能硫正极载体材料。以低成本的海苔为生物质原料制备氮、氧共掺杂的生物质碳材料(ANOC)。氮、
多铁性材料可以同时实现力-电荷-自旋的多重耦合因而允许通过外场来控制其铁电性和铁磁性,相比于传统的铁电存储和磁记录材料,多铁材料在性能控制上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在信息存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多铁材料体系中,由薄膜构成的异质结和复合薄膜满足了对器件集成化和微型化的要求,且在室温下能够表现出磁电耦合性能,研究多铁材料中两相复合方式对磁电效应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o Fe2O4/Pb(Mg
使用机器人对真实场景进行三维重建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如灾难与救援现场、行星探测和工厂测绘等。现阶段,存在多种SLAM方法可以实现此功能,但大多侧重于人为控制机器人进行定位和建图,使最终的建图效果受限于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多机器人系统在完全未知的环境中根据视觉传感器的感知情况,协同自主地规划自身的移动轨迹,最终完成对整个环境的三维重建。涉及视觉SLAM方法、动态
GaN是一种典型的宽禁带半导体,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研究的重点。GaN通过掺杂可实现n型或p型导电,以及不同波段包括可见光和紫外光范围的光致发光,因此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GaN的半导体行为和光电响应往往由点缺陷的相关过程决定。尽管经过了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学术界对这些点缺陷过程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理论计算描述半导体中带电缺陷的主要困难是如何
抗渗性是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第一道防线。本文研究纳米材料对水泥基材料抗渗性的提升效应与机理,建立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模型与预测方法,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水泥基材料因组成和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初始微观结构,并对纳米材料的改性效应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围绕纳米材料对不同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提升效应与机制,采用宏观性能测试、微观结构观测分析、理论计算与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改性
在流化床的数值模拟中,欧拉-欧拉方法和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欧拉-欧拉方法中固相守恒方程使用颗粒动理学理论进行封闭,其中固相压力、粘度等参数的确定都依赖于弹性恢复系数,该参数的选取对于描述颗粒碰撞间动量传递和耗散至关重要。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中,通过颗粒间碰撞作用实现相间动量的传递,忽略了气固两相湍动能传递对离散颗粒运动的影响。因此发展一种合理的描述颗粒碰撞和气固两相湍动能传递的两
Sn与Fe通过热扩散作用形成了FeSn2金属间化合物层,赋予镀锡板高耐蚀性的特点,但热扩散条件下FeSn2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生长过程、机制与相关动力学参数尚未明确,同时通过电沉积法获得Sn-Fe合金的研究却少有报道,特别是对其镀层性能及电沉积过程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的目的便是明确上述热扩散法与电沉积法获得锡铁合金的过程、膜层性能及其异同,进一步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提高膜层性能。采用SEM、XRD、Ta
压缩感知理论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内容,而且也为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关注几类稀疏逼近函数来处理?0最小化问题,通过构造?0范数的非凸、非光滑逼近函数来设计新的求解算法。另外,本文利用?0范数的连续可微逼近函数来研究?0最小化问题的解与最小二乘解之间的关系。首先,利用?1范数的Moreau正则化函数的极小
由于具有特殊的表界面性质,超浸润材料在自清洁、微液滴操作、水油分离、防雾及防覆冰等多个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该领域不断地发展,复杂的使用环境对超浸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发展具有多种功能的超浸润材料成为现今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石墨烯在构建多功能超浸润材料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但是目前已报道的石墨烯基材料多需要借助表面化学改性来实现其表面超浸润性,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石墨烯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