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写作理论的教学实践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xi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章学、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原来宗旨是指导写作的,是一部文章作法,但由于它广泛评论了作家作品,系统研究了不少文学理论问题,总结其经验以指导写作,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空前巨著。但它对写作的论述也散发着其智慧的光芒,其对写作的论述不乏精辟的见解,因此,通过对《文心雕龙》写作思想的梳理,对其写作理论的批判继承,对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心雕龙》体系宏大且严谨,后人成为“体大虑周”,全书共有五十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自《原道》至《辩骚》这五篇为第一个部分,论述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第二部分,论述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第三部分,论述了写作的方法。在第三部分中《神思》篇是这部分的首篇,也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篇章,起着总领的其他篇章的作用,其他篇章是神思理论写作技法的组成部分,包括章法和笔法,他们共同组成了神思理论。本文对《文心雕龙》神思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神思理论的形成与基本内涵。主要论述了神思概念,区分了神思与想象、灵感、思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神思理论的基本内容即“思理之妙,神与物游”、“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博见之粮,贯一之药”等。第二部分是神思理论对历代诗文创作指导的实践价值。分为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神思理论作为重要的写作理论,它是在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的概括总结,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充实,对历代诗文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第三部分是神思理论对现代写作技法理论体系的构建。神思理论的写作技法主要有:构思与布局、立意与剪裁、章句与炼字、论证与说理等,它深刻影响了后代写作技法的发展与运用,神思理论建构了现代写作技法理论基本体系。第四部分是神思理论在现代写作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选取了韩军老师的《写实与写虚》这篇课堂实录,以此分析神思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最后是反思和结语。《文心雕龙》作为写作理论的经典著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现代的写作教学中,我们需要从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我国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充分结合汉语的特点以及我国写作理论传统加以去解决。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经典文化的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的写作理论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必将实现其应有的实践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民众多数对死亡话题较为忌讳。本团队长期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童年时期经历死亡事件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埋藏于心,会影响一生的心理健康
会议
翻译是引进新事物,是不同文化之间增进理解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载体。探讨翻译规范理论中广为接受的翻译具有译语文化导向性和追求稳定性的问题,以新文
美国非裔女作家杰斯敏·沃德的小说《拯救骨头》荣获201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从表面上看,小说讲述了一个14岁美国非裔少女在父权制度与种族主义双重桎梏下的挣扎与困惑
目前,我国大多数砂岩油藏都采用注水方式进行开发,但对于海上油田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较少。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该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本文以JN油田为研究对象,对JN油田3个
<正> 形象思维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探讨和争论。最近,《文学评论》第三期又发表了李泽厚同志的《形象思维再续谈》,对我们有关形象思维的看法,表示异议。对的,我们当然赞同;不
在人性化设计成为当今工业设计潮流的今天,以"人"为本成为设计必须考虑的前提,设计将更多地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本文试图将设计心理学中的消费者心理规律应用于产品
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说明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因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界面设计成为人机交互的中介,人机的交互要求用户友好操作界面,人与产品和谐,具有形式美感的界面的设计成为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一门边
“70后”女作家指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女性作家群体。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日益引起文学界的关注。通过对“70后”女作家小说的研究,可以发现“70后”女作家的小说在描写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更多的是对女性个体生命体验和主体精神的揭示。本文以鲁敏、魏微、庆山、乔叶等“70后”女作家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在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视阈下评析“70后”女作家的自我
人口迁移理论及国际经验表明,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向城市转移并最终转变成市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最终出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的地区流动主要呈现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倾向。但农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