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要对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就必须要考虑语言迁移这一因素(Gass & Selinker,1992)。Pica(1984)发现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语言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首要课题。中国大学生将英语作为外语而非第二语言学习,母语的影响便显得格外突出,因此,研究母语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语言迁移在句法层面上的认识,在应用语言学界一直存有争议(Odlin,1989;Ellis,1994)。就单个句子或母语干扰所造成的错误而言,迁移在句法方面的影响的确不如在语音及词汇等方面表现得那么明显。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句法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母语句法的迁移不仅表现明显,而且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所采用的句法表达形式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母语对某些句法结构使用的促进方面,以及由于母语的促进与干扰所造成的过度使用和回避使用方面。 语言迁移的实证研究,大多是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中获取直接与真实的语料,作文取样便是一种常见的形式。针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句法结构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作者从语言迁移的角度进行了以实证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本研究试图解答下列问题: 第一,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喜欢使用一些句法结构而排斥另外一些? 第二,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有些句法错误很多,但出现在较难句子结构中的错误却很少? 第三,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句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本研究以语言迁移理论、对比分析假说、标志性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采取作文取样、重写试验、问卷与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素材与数据的收集。 首先,从陕西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议论文体栽的英语作文中各抽取30份,设定为“基础”与“高级”水平组。另外,又从美国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30篇论文与作文中分别摘录议论文的片段,设定为“本族人”水平组。将全部样本统一删减至120词左右。然后,选定了48种研究变量,并统计出每种变量在这三个水平组上使用的频率及出现的错误。最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将“本族人”水平组分别与“基础”和“高级”水平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出现在某个变量上的显著性差异可以表明,中国学生在该变量上要么过度使用,要么使用不足。 第二步,随机选出“基础”与“高级”水平组里的学生各两名,鼓励他们使用曾经回避使用的句法项目重写作文,以便观察回避与锗误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写作样本中获取的回避与过度使用的项目制成问卷。“基础”与“高级”水平组的答卷结果可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 最后,与“基础”和“高级’水平组里的个别学生分别座谈,以便进一步了解出现回避使用与过度使用的深层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大学生作文中句法结构的使用与语言迁移有关。在教学中输入与输出频率正常的情况下,学生通常过度使用英语中与汉语句法相似或标志性程度较弱的句法项目;而回避使用与汉语差别大,并且标志性较强的句法项目。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句式单调与乏味的主要原困之一。 第二;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通常回避使用英汉差异较大的句法结构,这种回避一方面会使锗误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阻碍了句法多样性与流畅性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的英语作文句法结构遵循了“简单一复杂一简化”这一发展模式。第一至第二阶段是以限定分句为主,由于这方面英汉句法差异较小,因此学生英语写作进步较快;第二至第三阶段要出现大量的非谓语动词与介词短语,而在这方面英汉句法表达差异较大,因止匕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缓慢,并会出现语言表达僵化的现象。 第四,大学生英语作文句法发展中体现出正负迁移之间的辨证关系。母语的正迁移在学生早期习得句法时起到了促进作用,这是“显性促进”。到了一定阶段,它却成为过度使用的依托,便转化为一种“隐性干扰”。同样,负迁移造成的错误是“显性于扰”,但是为了不出差错而采取回避的策略,回避便成了“隐性干扰”。因为纠正错误是取得进步的前提,所以错误与回避比较而言,具有‘聪性促进” 的因素。 根据以上发现,本研究为大学荚语写作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英语教师要重视母语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英汉句法结构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其次,教师要使学生在句法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回避。。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最后,在评判英语作文时,教师要对错误采取适当宽容的态度,同时,对大学生荚语作文中句法的多样性、创新性应给予足够的鼓励,使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能够得玲决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