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提出儒家思想在伦理和内在向度存在较高的合理化潜力,并把这种内在的伦理合理化称之为和谐合理性。随后,从合理性分析的三个层面对和谐合理性进行论证。在此,主要分析了儒家思想伦理层面的“仁”、制度层面的“礼制”和人格层面的“君子”的和谐取向。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提出合理性的研究框架。合理性研究框架是通过分析韦伯、帕森斯、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概念而获得。它们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合理性之主题及其预设以及由二者决定的合理性判定依据。合理性主题是确立经验普遍准则或经验知识,合理性预设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合理性判定依据是二者的取向。二是合理性的研究方向。不同合理性确立的经验普遍准则或经验知识的性质不同;它们既可以按照伦理和认知来划分,也可以按内在与外在来划分。三是合理性的研究层面。合理性研究涉及到三个层面:即文化(伦理)、社会(制度)、行动动机(人格)。2、用合理性研究框架判定儒家思想合理性的性质。在儒家思想那里,决定合理性性质的知识准则和预设(人与世界关系)分别是伦理知识(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和天人合一。伦理知识和天人合一决定儒家思想在伦理和内在方向具有合理化潜力。在此,可以把儒家思想合理性看作是一种内在伦理合理化。内在伦理合理化只是表明其合理化的方向,还需要根据其知识和预设的取向来进行界定。首先,天人合一的人与世界关系是和谐取向的;其次,儒家思想的伦理知识是一种内在超越,内在超越使和谐取向既有必要,也成为可能。根据这两点,我们把儒家思想合理性初步界定为和谐合理性。3、从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对和谐合理性进行论证。既然合理性研究涉及三个层面:伦理、制度、人格;那么,和谐合理性在这三个层面如何体现?在此,再次拿它和韦伯的目的合理性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进行比较。从伦理层面来看,和谐合理性主要涉及到儒家伦理的和谐取向。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