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丹草叶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苏丹草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本文系统的报道了苏丹草叶斑病的病状、病原物分离与鉴定、生物学特性、产孢条件及侵染条件等方面,为诊断和有效的防治该病提供了理论支持。
1.苏丹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苏丹草叶斑病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部发病初期呈现水浸状小斑点,后褪绿,逐渐扩展为近长条形紫红色色病斑,后期病斑表面产生霉层严重时病斑汇集成片,布满整个叶片,导致叶片黄化坏死。
引起苏丹草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离纯化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平脐蠕孢属,高梁平脐蠕孢[Bipolaris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病原分生孢子近圆柱形或拟纺锤形,常微弯曲,中部宽,两端相对较窄,端部钝圆,大小41.8~82.5μm×12.7~16.5(61.6x14.2)μm具5~9明显隔膜(多数7个),脐明显,平截。
2.苏丹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在15~40℃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值4~10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8;病菌可以在多种碳、氮源上生长,在含有葡萄糖、乳糖、可溶性淀粉以及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上也能正常生长,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分生孢子在15~40℃、pH4~9条件下均能萌发,25℃和pH值为6时萌发率达到最大;持续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略有促进作用,但不敏感。菌丝和分生孢子生命力顽强,致死温度均超过50℃。
3.苏丹草叶斑病菌产孢条件
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很少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探讨其产孢情况,该菌在番茄汁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玉米粉培养基次之;可溶性淀粉碳源和蛋白胨氮源对产孢略有促进作用;整体来看植物材料培养基要比化学试剂培养基更利于产孢;光照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但适当时间的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产孢;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一样,在25℃时该菌的产孢量最大。
4.苏丹草叶斑病菌侵染条件
温度在15~40℃范围内,平脐蠕孢均能侵染苏丹草叶片并致病,温度超过30℃时病害发生严重,随温度升高,病害情况越来越重;保湿12~60h,该菌均能致病,保湿时间超过36h,病害程度加重,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病害情况变重;病原菌不能通过种子带菌以及根系途径侵染致病;有伤口的叶片更易发病,而且发病较重;老叶较新叶更易发病。总的来看,在实验所设的各种条件下病菌的潜育期均很短,反映出该菌有很强的致病力。
1.苏丹草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苏丹草叶斑病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部发病初期呈现水浸状小斑点,后褪绿,逐渐扩展为近长条形紫红色色病斑,后期病斑表面产生霉层严重时病斑汇集成片,布满整个叶片,导致叶片黄化坏死。
引起苏丹草叶斑病的病原菌分离纯化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平脐蠕孢属,高梁平脐蠕孢[Bipolaris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病原分生孢子近圆柱形或拟纺锤形,常微弯曲,中部宽,两端相对较窄,端部钝圆,大小41.8~82.5μm×12.7~16.5(61.6x14.2)μm具5~9明显隔膜(多数7个),脐明显,平截。
2.苏丹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病菌在15~40℃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值4~10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8;病菌可以在多种碳、氮源上生长,在含有葡萄糖、乳糖、可溶性淀粉以及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上也能正常生长,最适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分生孢子在15~40℃、pH4~9条件下均能萌发,25℃和pH值为6时萌发率达到最大;持续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略有促进作用,但不敏感。菌丝和分生孢子生命力顽强,致死温度均超过50℃。
3.苏丹草叶斑病菌产孢条件
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很少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探讨其产孢情况,该菌在番茄汁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玉米粉培养基次之;可溶性淀粉碳源和蛋白胨氮源对产孢略有促进作用;整体来看植物材料培养基要比化学试剂培养基更利于产孢;光照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但适当时间的紫外线照射能促进产孢;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一样,在25℃时该菌的产孢量最大。
4.苏丹草叶斑病菌侵染条件
温度在15~40℃范围内,平脐蠕孢均能侵染苏丹草叶片并致病,温度超过30℃时病害发生严重,随温度升高,病害情况越来越重;保湿12~60h,该菌均能致病,保湿时间超过36h,病害程度加重,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病害情况变重;病原菌不能通过种子带菌以及根系途径侵染致病;有伤口的叶片更易发病,而且发病较重;老叶较新叶更易发病。总的来看,在实验所设的各种条件下病菌的潜育期均很短,反映出该菌有很强的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