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是以县医院为牵头医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三级间协同配合,共同满足县域内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县乡村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医共体内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且大多数医共体仅以技术为纽带组成了机构联盟,结构较为松散,层级间仍然存在以争夺患者为导向的竞争关系。为解决以上问题,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其中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等47个县(市、区)被纳入试点县范围。改革推行以来,山东省立足于“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升了县域内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并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加之山东省医共体建设起步较晚,各试点地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因此对山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进行系统性的实施成效研究,总结建设经验尤为重要。研究目的从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4个方面了解山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试点建设进展。从卫生资源的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各试点地区紧密型医共体的运行效率。从有序就医格局、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4个维度分析各试点地区紧密型医共体改革效果。发现山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为政策完善提出参考性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纳入国家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的全部地区(47个)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山东省卫生健康委2020年各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自评、2019~2020年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监测系统以及各个试点卫健委公开数据。对2020年各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4个方面11个指标的达标率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描述2019~2020年山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运行效率情况;通过随机效应的Tobit回归模型,分析医共体的运营效率影响因素。对2019~2020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监测系统4个维度26个指标的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后,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改革效果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在建设进展方面。2020年山东省共有36个(76.6%)试点地区达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标准,高出全国试点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整体建设情况较好,但医保统筹管理上仍有待提升。地区间存在差别,鲁北地区的紧密型建设有待加强。2.在运行效率方面。DEA有效的试点数从2019年的10个(21.3%)增加到2020年的12个(25.5%),这些试点的资源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2020年的山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运行效率存在地区差别,胶东地区的DEA有效试点占比略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和牵头医院本年度向基层下转住院患者人次与医共体整体运行效率正相关;牵头医院数量和县域内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与其医共体整体运行效率负相关。3.在改革效果方面。在有序就医格局维度:山东省紧密型医共体试点的县域内就诊率从2019年的90.1%提升到2020年的93.7%,已达到国家要求的90%以上;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为74.0%,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维度:2020年牵头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提升至48.4%;牵头医院帮助基层机构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个数增加到14.4。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维度:2020年基层门急诊占比提升至5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降至50.8%。在医保基金使用效能维度:2020年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为59.3%,与上年基本持平。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区间改革效果存在差别,胶东地区稍显落后;已达到紧密型建设标准的试点改革效果优于未达到试点;运行效率DEA有效试点改革效果优于无效试点。结论与建议结论:山东省在紧密型医共体一体化稳步推进的同时,着力于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档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仍需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医疗资源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探索实施路径。1.医共体整体运行效率提高,地区间存在差别。2.就医格局有所改善,县域门诊患者回流并下沉基层。3.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略有下降。4.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好转,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5.医共体内医疗费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县域内医保基金回流和向基层倾斜程度仍有待提高。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1.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共体运行效率;2.平衡医共体内各方利益,健全激励保障机制;3.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各级机构错位发展;4.优化医共体内同质化管理,提升基层服务水平;5.深化医共体模式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