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是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持续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南疆的典型区和干旱区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理论框架,分析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前后的生态环境效应,对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990-2015年间遥感影像数据本文基于数据变化视角选取开都—孔雀河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湿地、盐碱地、荒漠和未利用地,并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将这9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合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对199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描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土地功能类型数量变化:1990-2015年间,开孔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整体呈“四增五减”趋势,即耕地、湿地、沙漠与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盐碱地面积有所减少;199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各土地功能利用类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牧草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城乡生活用地。
(2)土地利用功能类型转移:199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以“三生用地”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迅速增加,生态用地迅速减少;农业生产用地、城乡生活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转入面积大于净转出面积,草地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转出面积大于净转出面积。
(3)流域生态环境指数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生态贡献率:1990-2000年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654下降为0.4539,2010-2015年上升至0.4559,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着相对平衡,并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1990-2015年间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存在改善和恶化2种趋势,1990-2000年期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大于改善趋势;2000-2010年,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2010-2015年,研究区只存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
1990-2015年间遥感影像数据本文基于数据变化视角选取开都—孔雀河流域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湿地、盐碱地、荒漠和未利用地,并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将这9种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合运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对199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描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土地功能类型数量变化:1990-2015年间,开孔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整体呈“四增五减”趋势,即耕地、湿地、沙漠与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盐碱地面积有所减少;199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各土地功能利用类型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牧草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城乡生活用地。
(2)土地利用功能类型转移:1990-2015年期间,开孔河流域以“三生用地”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迅速增加,生态用地迅速减少;农业生产用地、城乡生活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转入面积大于净转出面积,草地生态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转出面积大于净转出面积。
(3)流域生态环境指数和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生态贡献率:1990-2000年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654下降为0.4539,2010-2015年上升至0.4559,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着相对平衡,并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1990-2015年间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上存在改善和恶化2种趋势,1990-2000年期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大于改善趋势;2000-2010年,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2010-2015年,研究区只存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