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的污秽》是当代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2000年的作品,是他继《美国牧歌》(1997)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1998)之后创作的著名“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该作品叙述了一个冒充美国白人以获取更好人生发展机会的大学教授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结构精巧,思想深刻,颇受欢迎,获2001国际笔会/福克纳奖。2003年本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妮可·基德曼领衔主演。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小说《人性的污秽》,如主题分析、悲剧原型、文化批评、互文性、写作技巧等,而目前还很少有从生存境遇这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小说的背景设置在雅典娜学院,生活于其中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这实际上是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体现了罗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本论文尝试藉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的人本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人性的污秽》中主要人物的生存境遇,探讨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并揭示当代人的拯救之路。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三个部分。引言包括菲利普·罗斯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作品简介、文献综述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并且对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弗洛姆指出,人的生存状况问题是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事。人性理论是他人本思想的出发点。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使逃避自由和异化逐渐成为当代人特有的生活困境。而要摆脱这种困境,人只有通过创造性的爱。第一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惨生存境遇。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遇具有典型性,即逃避自由和异化。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纯粹为了摆脱束缚的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随之而来的压力和负担使他们陷入痛苦挣扎之中。他们的生活看似美好充实,实则备受压抑,遭受精神异化的折磨。第二章主要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探讨造成人物悖论性生存困境的原因。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这部小说中,种族歧视、政治正确性、迫害精神以及越战影响等加深了人们的生存困境。而人类共同的生存状况产生了诸多矛盾,从而导致人们种种精神需要的产生。人们基本需要未满足或者满足的方式错误也会导致人们的生存困境。第三章探讨主要人物的拯救之路。死亡能够简化和净化一切事物,是生命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因而在罗斯看来不失为一种最终的、彻底的拯救之路。科尔曼·希尔克和福尼雅·法利在川流不息的河水中结束生命,表达了罗斯对生命净化的渴望。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可以帮助人得到精神救赎,莱斯特·法利在自然中重获内心的平静。除此之外,爱是拯救现代社会人们精神危机的最终方法。结论部分指出小说《人性的污秽》体现了罗斯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他坚信在物质社会中道德的价值并对当代人的救赎抱有信心,罗斯在这部小说中表达的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深化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现代人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