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气副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意愿类语气副词更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我们考察发现,学界对意愿类语气副词的探讨,更多集中在单个副词的语义、句法考察上,系统研究并不多。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意愿类语气副词的习得偏误进行考察的研究也涉及较少,也没提出太多指导性建议。鉴于此,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深入考察意愿类语气副词,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正是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基于HSK留学生语料库和问卷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具体考察了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学习者对意愿类语气副词的掌握情况,归纳了偏误类型和可能的偏误成因,在此基础上对意愿类语气副词的相关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篇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从选题缘由出发,对前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圈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目标,最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对意愿类语气副词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语义上,根据各意愿类语气副词在语义特征上凸显的差异性,将它们划分成“偏偏”类、“非得”类、“宁可”类、“只好”类和“索性”类五个次类,并分别对这五个次类的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与相关语义条件做了具体分析与深入探讨;句法结构上总结了意愿类语气副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以及某些常用的固定搭配;语用功能上,归纳出意愿类语气副词都具有表达意愿、突出焦点、篇章连接三个基本语用功能。第三章在第二章本体分析基础上,通过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里相关语料,对留学生习得意愿类语气副词时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考察发现:意愿类语气副词的偏误情况主要有其内部次类的混淆使用、相关搭配错位及误用、遗漏或误加意愿类语气副词等几个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偏误的可能原因,大致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和教学的误导等。第四章则根据前几章节获得的相关结论,对意愿类语气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的相关编写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的考察结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指出了本文的问题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