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本文通过利用现代先进数据挖掘技术来探索发现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规律,通过频数统计、药物归类等初步明确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组方特点,进一步运用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图等深度挖掘分析临床高频组方用药及治法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合理用药依据。
2.检索出缓慢性心律失常高频治法(益气温阳法)的高质量RCT,系统评价这一治法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1.数据挖掘方法
检索中外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及手工检索会议、未发表的灰色文献关于中医药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对文章的一般信息及中医证型分布、中医治法、方剂名称、药物组成、所用药物归类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初步数据库,在对数据库中的药物名称、治法方药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数统计、药物归类、Apriori关联算法、聚类分析、网络图等,分析常见的高频证型及治法、药物方剂组合,并深度挖掘其规律组方特点。
2.Meta分析方法
通过计算机配合手工检索中外各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01月的文献及灰色文献、会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关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高频治法(益气温阳法)的高质量RCT文献,利用RevmanManager5.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并绘制森林图、漏斗图等,科学评价分析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1.数据挖掘结果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平均患病年龄为(55.10±8.90)岁,男性比例为(0.560±0.083);此次研究共收集178个处方,涉及107种方剂、110种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737次,出现频率≥3种的药物有69味,累计频率达96.7%;其中医证型出现较多的依次为心阳虚、心肾阳虚、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心气虚;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治法依次为:益气温阳法(33.63%)、活血化瘀通络法(16.03%)、振奋心阳法(13.54%)、益气养阴法(13.09%);方剂中前十位高频用药分别为:附子、黄芪、桂枝、炙甘草、细辛、丹参、麻黄、麦冬、当归,其中补气药及温阳类别中药使用频率较高;Apriori算法共产生关联规则181条,两味药组合的规则共10条、三味药组合的规则共74条、四味药组合的规则共97条,其中制附子→细辛、制附子→麻黄、细辛→麻黄、制附子→麻黄+细辛、细辛→麻黄+制附子、制附子→细辛+黄芪、制附子→桂枝+黄芪等为常用药物组合、关联药对;网络关联图也表明附子-细辛、附子-黄芪、附子-麻黄、附子-桂枝、桂枝-黄芪关联性较强;系统聚类结果得到9类常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方剂组合:分别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益气温阳作用的中药自拟方、炙甘草汤、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苓桂术甘汤、桃红四物汤等,其中具有益气温阳作用的方剂使用频率最高;综上可得出益气温阳法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种占据主导核心地位。
2.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均为RCT,共纳入3329例患者,实验组1792例,对照组1537例,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OR=4.22,95%CI(3.37,5.29),p<0.00001]、静息心率[MD=6.96,95%CI(6.49,7.43),p<0.00001]、24小时平均心率[MD=6.78,95%CI(5.91,7.64),p<0.00001]、24小时最慢心率[MD=5.10,95%CI[4.63,5.57],P<0.00001]、24小时总心率[SMD=0.90,95%CI(0.74,1.07),p<0.0000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MD=-1.26,95%CI(-1.42,-1.10),P<0.00001]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10篇文章详细的报道了药物不良反应,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实验组,6篇明确报道未出现不良反应,余均未提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中医治法以益气温阳法为主,常配合活血化瘀通络、益气养阴等治法,具有益气温阳作用药物仍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主导治法。
Meta分析结果提示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有效,不良反应较少,结合关联规则中的高频药对及聚类分析中的方剂处方,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献研究仍有诸多不完善、不全面的方面,后期仍需要更高质量的、更专业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1.本文通过利用现代先进数据挖掘技术来探索发现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规律,通过频数统计、药物归类等初步明确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组方特点,进一步运用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图等深度挖掘分析临床高频组方用药及治法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合理用药依据。
2.检索出缓慢性心律失常高频治法(益气温阳法)的高质量RCT,系统评价这一治法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
1.数据挖掘方法
检索中外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文献及手工检索会议、未发表的灰色文献关于中医药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文献,对文章的一般信息及中医证型分布、中医治法、方剂名称、药物组成、所用药物归类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初步数据库,在对数据库中的药物名称、治法方药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数统计、药物归类、Apriori关联算法、聚类分析、网络图等,分析常见的高频证型及治法、药物方剂组合,并深度挖掘其规律组方特点。
2.Meta分析方法
通过计算机配合手工检索中外各大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01月的文献及灰色文献、会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关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高频治法(益气温阳法)的高质量RCT文献,利用RevmanManager5.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并绘制森林图、漏斗图等,科学评价分析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1.数据挖掘结果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平均患病年龄为(55.10±8.90)岁,男性比例为(0.560±0.083);此次研究共收集178个处方,涉及107种方剂、110种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737次,出现频率≥3种的药物有69味,累计频率达96.7%;其中医证型出现较多的依次为心阳虚、心肾阳虚、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心气虚;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治法依次为:益气温阳法(33.63%)、活血化瘀通络法(16.03%)、振奋心阳法(13.54%)、益气养阴法(13.09%);方剂中前十位高频用药分别为:附子、黄芪、桂枝、炙甘草、细辛、丹参、麻黄、麦冬、当归,其中补气药及温阳类别中药使用频率较高;Apriori算法共产生关联规则181条,两味药组合的规则共10条、三味药组合的规则共74条、四味药组合的规则共97条,其中制附子→细辛、制附子→麻黄、细辛→麻黄、制附子→麻黄+细辛、细辛→麻黄+制附子、制附子→细辛+黄芪、制附子→桂枝+黄芪等为常用药物组合、关联药对;网络关联图也表明附子-细辛、附子-黄芪、附子-麻黄、附子-桂枝、桂枝-黄芪关联性较强;系统聚类结果得到9类常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方剂组合:分别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益气温阳作用的中药自拟方、炙甘草汤、生脉饮、瓜蒌薤白半夏汤、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苓桂术甘汤、桃红四物汤等,其中具有益气温阳作用的方剂使用频率最高;综上可得出益气温阳法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种占据主导核心地位。
2.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均为RCT,共纳入3329例患者,实验组1792例,对照组1537例,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OR=4.22,95%CI(3.37,5.29),p<0.00001]、静息心率[MD=6.96,95%CI(6.49,7.43),p<0.00001]、24小时平均心率[MD=6.78,95%CI(5.91,7.64),p<0.00001]、24小时最慢心率[MD=5.10,95%CI[4.63,5.57],P<0.00001]、24小时总心率[SMD=0.90,95%CI(0.74,1.07),p<0.0000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MD=-1.26,95%CI(-1.42,-1.10),P<0.00001]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10篇文章详细的报道了药物不良反应,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实验组,6篇明确报道未出现不良反应,余均未提及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中医治法以益气温阳法为主,常配合活血化瘀通络、益气养阴等治法,具有益气温阳作用药物仍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主导治法。
Meta分析结果提示益气温阳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有效,不良反应较少,结合关联规则中的高频药对及聚类分析中的方剂处方,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献研究仍有诸多不完善、不全面的方面,后期仍需要更高质量的、更专业的、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