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并探索其应用。本论文中的投资者是指狭义的概念,即中小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在现时期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视角研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不仅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已成为证券投资者、政府管理部门、证券分析人士与基金经理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已成为当前投资理论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理论模型非常多,如主成份评价模型(潘琰等,2000);因子分析模型(冯根福等,2001);突变级数法(朱顺泉,2002);模糊评价模型(吴润衡等,2004);复相关系数法(梅国平,2004)等。如果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多业绩评价理论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二,大多数业绩评价理论模型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指导投资者合理进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理论模型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任务。站在中小投资者角度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简言之其实践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其投资热情,以保证资本市场资金充足;另一方面,使上市公司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强化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观念,以便长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庞大,影响能力较强;投资独立性、分散性强;整体素质偏低,投机行为严重;入市的资金少,信息来源渠道不灵通等。再加上上市公司的信息来源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相对有限(只能通过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获得),而且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虚假成分;另外大多中小投资者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利用科学的信息分析结果支持决策的能力有限。因此数量上最为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却往往是投资者中最为弱势的群体,其合法权益很难真正得到保护。基于这样的需求,我国实务界近年来也陆续开发了一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诚信证券评价体系、《上市公司》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上海证券报》评价体系、《中国证券报》与上海亚商咨询公司评价体系、《新财富》评价模型等。这些众多的业绩评价实务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评价观念的不正确。现行的评价模型忽略了这一方面,或者说采用的观念不太正确。第二,评价程序的不科学。现行评价方法大多数是以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为主要信息来源,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皆是以财务报告数据为基础,虽然在计算之前也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但是这种事前分析也不过是以剔除极端值为主要目的,这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显然是不够的。第三,评价系统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普遍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在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正是上述局限性,导致这些方法在应用时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如《财经》杂志在2002年8月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EVA)排行榜”,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因为做假账而被曝光的银广厦居然列入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榜的第14位。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回顾和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理论,总结和借鉴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企业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精华,以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变迁为起点,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为研究背景,以企业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提出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模型,为我国进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学术交流、理论交流和实务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视角和参照系。同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流程重构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以帮助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性回归。本论文应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投资者视角,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理论,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界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经营业绩评价的概念,明确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投资者视角,并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次,回顾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变迁,剖析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现状,从而为后续的模型构建提供线索。再者,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支持理论。在以上文献综述、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演绎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之后,本论文根据银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应用所建立的业绩评价模型对银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评价结果,目的是检验模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最后,依据得出的评价结论以及对于评价模型的检验结果,向广大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和监管层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内容安排除第一章外,其余篇幅共分为五章。第二章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回顾。本章首先回顾了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演变,并将其划分为成本控制业绩评价时期、会计基础业绩评价时期、经济基础业绩评价时期、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时期和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时期等五个阶段。然后,按照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因回顾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沿革,并将其划分为以总产值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以经济效益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和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等四个阶段。接着,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现状进行了分析,按照财务指标的类型将目前存在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划分为财务评价模式、价值评价模式和综合评价模式等三大类型。我们的目的是总结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从而为后续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第三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分析。本章主要是对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支持理论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提出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提供理论依据。基础理论是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但并不专门服务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设计,同时还构成其他诸多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支持理论是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具有直接影响的理论。第四章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模型构建。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创新点所在。本部分旨在以投资者为评价主体,探讨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评价问题,从评价观念的确立、评价程序的明确、评价系统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进行重构。本章首先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整体框架,其次进一步解释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的基本内容。第五章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模型检验。本部分在科学分析银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银行业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确定了银行业特色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将第四章建立起来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基本评价模型转变为适用于银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模型,并以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近年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为基础,检验了本论文建立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第六章为相关政策建议。在本部分中,我们依据得出的评价结论以及对评价模型的检验结果,向广大中小投资者提出了投资建议,向相关上市公司提出了管理建议,向资本市场的监管层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大限度地将理论研究的价值引入到实践应用中去,从而体现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投资者视角界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概念。本论文将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定位于中小股东与潜在的投资者,与大股东相区分,认为投资者现阶段对上市公司的实际需求与大股东存在实质不同。考虑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渠道,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业绩不同,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是上市公司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换言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形式是多元的,财务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是其基本要素。(2)构建了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这个模型属于三维动态耦合模型,包括评价观念、评价流程和评价系统三个维度。所谓评价观念是指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原则,是整个评价模型运行的前提,包括权变观念、价值观念和系统观念。所谓权变观念,就是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需要考虑组织背景对上市公司经营评价的影响。所谓价值观念,是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以股东价值为标尺。因此,在建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时,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确定,都要以衡量股东价值为导向,从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去设计。这样,所构建的评价模型才能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和需求,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当局真正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谓系统观念,是指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时,不仅需要注意系统要素的完整性,而且需要注意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基本要素。如果系统要素不完整,缺少任何一个基本要素都将可能影响业绩评价系统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如果系统要素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那么也可能限制业绩评价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评价流程是进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步骤,是整个评价模型运行的保障,尤其重点强调了会计分析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中小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时,应利用所掌握的会计分析的相关知识,首先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很大可能性会导致“输进去是垃圾,输出来也是垃圾”的情形,甚至误导投资者决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评价系统是用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操作工具,是整个评价模型的核心内容,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模型的动态性主要体现:第一,评价指标的设计需要考虑上市公司的环境变量,尤其是需要考虑行业特性;第二,评价标准的设置上需要考虑多年连续的行业标准,而不是静态的、惟一的;第三,评价方法中对于各指标的权重应根据上市公司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模型的耦合性主要是指评价观念、评价流程和评价系统之间三个维度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评价观念决定评价流程和评价系统,评价流程影响着评价系统的输出,评价系统运行的好坏反过来验证评价观念和评价流程的有效性。(3)设计了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基于投资者视角,根据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质内涵、表形形式和决定形式,利用针对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构建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多元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整个指标体系划分为基本指标和特殊指标,基本指标反映的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特殊指标反映的是不同行业的异质性,可依据所要评价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权变设计。第二,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整个指标体系以财务指标为主,同时又适当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如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当然,限于投资者只能主要依赖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了解上市公司的事实,目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还只能以财务能力为主,适当考虑营销能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方面。第三,以公司价值为核心。不仅专门从价值创造角度设计评价指标,而且引入经济增加值(EVA)作为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4)针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认为监管层应该转变监管理念,应以提高公司价值、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导向,修订目前的上市公司IPO、增发和配股标准;管理层应在内部建立以投资者利益保护为基点、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价值管理为手段的管理控制系统;投资者应该建立价值投资理念,掌握透视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会计分析手段,关注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