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羟乙基纤维素/大豆分离蛋白/聚吡咯导电型复合材料,表征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探索其作为导电型生物材料的应用潜能。方法: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首先以羟乙基纤维素(HEC)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通过环氧氯丙烷(ECH)交联和流延成型法制备了HEC/SPI=3:7的复合膜材料,再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聚吡咯(PPY)含量的HEC/SPI/PPY导电型复合膜材料,通过复合膜的电导率测试、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吸水率和保水率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评价PPY含量对复合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溶血率测试、血小板和红细胞粘附实验评价其血液相容性,通过MTT实验、细胞活性氧(ROS)检测和材料与RSC96细胞共培养实验等评价其细胞相容性。然后,根据上述方法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PPY含量的HEC/SPI/PPY导电型复合海绵材料,并同样评价了PPY含量对导电型复合海绵的结构、理化性能,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制备了一系列化学组成相同但微观结构不同的HEC/SPI/PPY复合海绵材料,通过一系列方法重点评价复合导电型海绵的孔结构及外力压缩等作用对其导电率等性能的影响,为其用于生物材料领域提供依据。结果:对于HEC/SPI/PPY复合膜材料,SEM、TEM、FTIR、XRD等表征证明了聚吡咯主要分布于基材HEC/SPI复合膜材料的表面,但是控制PPY原位聚合的次数,可以改变材料表面PPY的含量。随着原位聚合循环反应次数增多,聚吡咯的含量和导电率会增加,最大分别可达到6.8%和0.42 S/m。PPY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复合膜材料的拉伸强度,降低其吸水性,但其并没有明显的毒性,这种复合膜材料具有稳定的导电性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及细胞相容性。对于HEC/SPI/PPY复合海绵材料,聚吡咯分布于复合海绵的表面和内部,聚吡咯含量和导电率均比相同条件下制备的膜材料高,最高分别达到了 50%和61 S/m。引入聚吡咯后增加了复合海绵的压缩强度和保水性,但复合海绵仍具有压缩回弹的特性,并且海绵的三维多孔结构,更有利于细胞的生长、粘附和增殖,依然保持了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对于不同孔隙率的导电型海绵,其导电性受基材的孔径大小和聚吡咯含量高低的双重调控,压缩可回弹的特性也与材料的不同物理结构有关,而导电能力还与压缩程度有一定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压力敏感性的导电材料的特性。结论:利用HEC/SPI复合材料作为基底材料,在其上原位聚合聚吡咯,由此构建出一系列新型导电型复合材料。基于HEC/SPI/PPY的导电型复合膜和复合海绵材料具有可调控的导电能力,复合海绵的导电能力还可以与海绵的孔结构有关,甚至可以通过压缩程度进行调节。这两类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作为神经导管或可穿戴医疗设备等导电生物材料的应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