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补阳还五汤干预能否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并初步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机制,从而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患者61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200mg(口服,1次/日)、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注射250ml(静脉滴注,2次/日)、丹参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阿托伐他汀片20mg(口服,1次/日)、叶酸片5mg(口服,3次/日),治疗10天后去丹参注射液,拜阿司匹林原剂量改为100mg(口服,1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规定剂量(温水送服2次/日),疗程为14天。治疗前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测D-二聚体、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烯醇化酶水平,查颅脑CT、记录中医症状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第2天同一时间点测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烯醇化酶、记录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第3天同一时间点测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记录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判两组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治疗后第14天复测上述全部指标与评分。结果:比较两组基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1.两组治疗后第2天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第3天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在治疗后第14天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后第14天CT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第14天中医症候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治疗组12.9%,对照组36.67%,两组经卡方检验(x2=4.643,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治疗第14天日常生活能力(t=2.037,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分别为87.1%、66.67%(z=-2.059,P=0.03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治疗组显效率22.58%,有效率93.55%,对照组显效率13.33%,有效率70%(z=-2.130,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急性期运用补阳还五汤能够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2.D-二聚体、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烯醇化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运用补阳还五汤能够降低以上临床指标水平;3.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可能与炎性反应、凝血机制的发生有关;4.炎性反应与凝血机制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