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研究逐渐从主客二元或我与他者客体二分转向主体间性,开始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自为-为我”的存在,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文学翻译是诸要素间合和的结果。这一认知促使翻译研究逐渐从原文中心论向文本-译者之间互动所构成的主体间性过渡,即原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三大主体。苏珊巴斯内特教授对此有切身体悟,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的《翻译何时不是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共谋”这一概念。译文是翻译三大主体间的对话,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就原文的妥协或彼此吸纳。本论文结合翻译产生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创造性叛逆的文化现象,试图通过李清照词的英语翻译来论证在文学翻译中译文是翻译活动三大主体力量的冲突和文化差异的产物。本文以译者和原文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主体间共谋为两大方向,以多首李清照词的英语翻译为例,来描述翻译三大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参与性。第一章介绍了共谋视角下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同时回顾了李清照词的英语翻译研究。第二章介绍了共谋概念的起源和意义,并结合李清照的《点绛唇》来描述主体间共谋的形式和意义。第三章主要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围绕译者这一核心角色,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和“酒”这一特殊意象来分析译者在翻译共谋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第四章则着重延伸主体间性的另外二因素:原文作者和译文的目标语读者,分析二主体在翻译共谋过程中的参与和影响。第五章是全文总结。